top of page
Search

放下屠刀遇佛得度

  • lingshengshare
  • Dec 12, 2024
  • 17 min read

 

放下屠刀遇佛得度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如是我闻:一时,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

波斯匿王,有一辅相,聪明巨富。

其妇怀妊,生一男儿,形貌端正,容体殊绝。

即召相师,令占相之。


相师问言:儿受胎来,有何异事?

辅相答言:其母怀妊已来,心性恭顺,乐宣人德,慈矜苦厄,不喜说过。

相师便言:此是儿志,当为立字,取名无恼。


儿渐长大,有力士之力,一人敌千。


于时国中,有一婆罗门,聪明博达,多闻广识,有五百弟子,追逐随学。

尔时辅相即带其子,往婆罗门所;婆罗门便收之为徒,教授学问。

无恼聪慧,外加勤奋,学未经久,皆悉通达。


尔时婆罗门师妇,见无恼端正、才貌过人,便生爱意。


时有檀越(施主),来请此婆罗门及诸弟子。

婆罗门便对其妇而言:我今当行受请三月,当留一人经营于后。

时妇内喜,白婆罗门:众弟子中,可留无恼,此人有才,能力出众。

时婆罗门,即敕无恼。

无恼受教,即住不行。

师及徒众,引道而去。


时婆罗门妇见众人皆已离去,获得了与无恼单独相处的机会,便自庄饰,媚态娆动,勾引无恼,欲行淫欲之事。


无恼谢语:我梵志法不淫师妇!若当违犯非婆罗门!终不为此。


于时师妇,惭愧瞋愤,心生恶计,准备伺机报复。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三月之后,婆罗门回。


于时师妇,撕裂衣裳,尘土坌身,憔悴卧地,无所言说。

婆罗门进屋之后见妇如是,便问其言:何缘乃尔?

其妇泣啼而言:自汝去后,无恼常常侵犯我身,我若不从,便撕我衣。汝畜弟子云何乃尔!


婆罗门闻此已,甚怀恚忿,语其妇言:此无恼乃辅相之子,背景强大。要对付他,还得另想办法。


思来想去,心生一计。


次日,婆罗门便往见无恼,对其说道:

为感谢你前后尽忠奉事,我今有一秘法,当传于你。

若能办成,直生梵天。(婆罗门:有时亦称梵志。之所以称为梵志,是因为其以生梵天作为其志向。梵天:色界初禅天。)


无恼长跪,问是何事。

婆罗门言:若七日中,斩千人首,各取一指,乃得千指,以为鬘饰。当于尔时,梵天便自来下,命终之后,定生梵天。


无恼闻此情怀犹豫,复白师言:此事理所不应!杀害众生岂能更生梵天?


师又告言:汝我弟子!岂不信我至要之言!汝若不信莫复住此!


于是其师,竖刀在地,更复作咒。

说咒已毕,无恼恶心乃生。尔时,师即授刀。


无恼得刀,见人便杀,取指为鬘。


众人见之,便号指鬘。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到七日头,已得九百九十九指,唯少一指。


城中百姓听闻都已经躲起来不出门了,无恼(指鬘)遍行求觅,更不能得。


其母怜愍,念其七日之中不得饮食,躬自持食前往。

儿遥见母来,便欲杀之。


时母语言:不孝子!云何怀逆欲危害我?

儿便语言:我受师教!要七日中满得千指!便当得愿生于梵天。日数已满,更不能得,还差一指,当杀于母。

母又语言:但取我指,莫见伤杀。


尔时世尊,知其可度,化作比丘,行于彼边。


无恼(指鬘)见此比丘,便舍母去,欲杀比丘。


佛见其来,缓缓走去。


无恼(指鬘)极力追赶而不能及,心想:自己平时连马都能追上,如今已经用尽全力追赶了,况且这比丘走的这么慢,怎么就是追不上呢?


于是便遥唤言:比丘!小住!

佛遥答言:我常自住!但汝不住。


无恼(指鬘)复问:云何汝住?我不住耶?


佛即答言:我诸根寂定而得自在!

汝从恶师禀受邪倒、变易汝心不得定住、昼夜杀害造无边罪!


无恼(指鬘)闻此,心意开悟,放下屠刀,遥礼自归。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于时如来,还现佛身,三十二相,光明朗日。

无恼(指鬘)见佛光相威仪,以身投地,悔过自责。


佛为说法,得法眼净,心遂纯信,求索出家。

佛即可之:善来比丘!须发自落、法衣著身。随彼所应,重为说法。


尔时无恼(指鬘),解名色本,得六神通。

心垢都尽,即得应真(得罗汉道、成阿罗汉)。

所谓生死已尽、梵行已立、所作已办、不受后有。


佛即将其,还祇陀林(祇树给孤独园)。



尔时国中人民之类,闻无恼(指鬘)名,皆各惊怖,人妇怀妊,怖不能生。

佛敕无恼(指鬘)往说诚言:我从圣生以来,不杀众生(乃至不杀一人)。


无恼(指鬘)白佛:这不是妄语么?我于此身杀害百千众生。云何不杀?


佛告之言:汝处俗时,今处圣时,不与本同。于圣法中,是为始生。


尔时无恼(指鬘)便整衣服,奉教往说:我从圣生以来,不杀一人!如我至诚所言不虚,当令人妇安隐分娩!


时诸怀妊者,如说寻生皆得安隐(怀孕妇女闻说如此皆得安隐分娩)。


尔时无恼(指鬘)欲出舍卫城。有一人以石打其身;复有一人以杖打其身;复有一人以刀斫其身;乃至其头破血流。


还精舍时,世尊遥见无恼(指鬘)来,头破血流,身体皆破。


世尊见已语言:汝今当忍!勿发恶意!汝之罪报当入地狱,乃应无数百千劫受之。今所受报亦不足言。


无恼(指鬘)受世尊教,还入其房。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时波斯匿王,在城中百姓请求下,率众兵出,躬欲往讨无恼(指鬘),路经祇洹(精舍)。


时祇洹(精舍)中,有一比丘极丑又矮,然其音声胜妙,振声高呗,音极和畅。


军众倾耳,无有厌足;象马竖耳,住不肯行。

王问御者:何以乃尔?

御者答言:由闻呗声,是使象马停足立听。

王言:畜生尚乐闻法,我曹人类,何不往听?


即与兵众,暂还祇洹,到下象乘,解剑却盖,直进佛所,敬礼问讯。


彼呗比丘,呗声已绝。

王先问言:向闻呗音,清妙和畅,愿得见识,施十万钱。


佛告王言:先与其钱!然后可见!若已见者,更不欲与一钱之心。

即将示之,见其形状,倍复矬陋,不忍见之,意无欲与一钱之想。


王从座起,长跪白佛:今此比丘,形极短丑,其音深远,声彻乃尔,宿作何行,致得斯报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佛告王言:善听著心!过去有佛,名号迦葉,度人周讫,便般涅槃。


时彼国王,名机里毗,收取舍利,欲用起塔。


时四龙王,化为人形,来见其王,问起塔事:为用宝作?为用土耶?

王即答言:欲令塔大,无多宝物,那得使成?今欲土作,令方五里、高二十五里,极使高显可观。


龙王白言:我等非人,皆乃龙王,闻王作塔故来相问,若欲用宝当相佐助。

王欢喜言:能尔者快。


龙王复语:四城门外,有四大泉:城东泉水,取用作墼,成绀琉璃;城南泉水,取用作墼,其墼成已,皆成黄金;城西泉水,取用作墼,墼成就已,变成为银;城北泉水,取用作墼,其墼成已,变为白玉。


王闻是语,倍增踊跃,即立四监,各典一边。

其中三监,所作欲成;一监怠慢,工独不就。


王行看见,便以理责:卿不用心,当加罚讁。

其人怀怨,嫌恨白王:此塔太大,当何时成?


王去之后,敕诸作人,昼夜勤作,一时都讫。

塔极高峻,众宝晃昱,庄校雕饰,极有异观。


尔时怠慢监工,见已欢喜,忏悔前过。

持一金铃著塔枨头,即自求愿:令我所生音声极妙,一切众生,莫不乐闻。将来有佛,号释迦牟尼,使我得见,度脱生死。


释迦牟尼佛告波斯匿王:

尔时一监怠工怨塔大者,今此比丘是。

缘彼恨言嫌其塔大,五百世中,常极矬陋。

由后欢喜,施铃塔头,求索好声及愿见我,五百世中,极好音声。

今复见我,致得解脱。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波斯匿王闻是已,便辞欲退。


佛问大王:欲何所至?


王白佛言:国有恶贼,无恼(指鬘),伤杀民众,今欲率众往攻伐之。


佛告王言:无恼(指鬘)今者尚不杀蚁!况复余耶?


王心自念:莫非世尊已降伏之?


佛告王言:无恼(指鬘)今已出家入道,得阿罗汉,诸恶永尽。今在某房,欲见之不?


王言:思见。


时波斯匿王,即起到其房外。听闻无恼(指鬘)比丘謦欬之声,忆其暴恶所伤弥广,突然晕厥倒地,良久乃苏。

还至佛所,以事白佛。


佛告王言:不但今日闻彼之声堕地断绝。过去世时,闻其音声亦尔断绝。

善听大王!过去久远,此阎浮提,有一大国,名波罗捺。

尔时国中,有一毒鸟,捕诸毒虫,恒以为食,其形极毒,不可触近,所经历下,众生皆死,树木悉枯。

尔时此鸟,遇到一林,住一树上,謦欬欲鸣。

时彼林中,有白象王,在傍树下,闻毒鸟声,躃地断绝不能动摇。

如是大王!尔时毒鸟,今无恼(指鬘)是;时白象王,今王身是。




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尔时波斯匿王复白佛言:无恼(指鬘)暴害杀人,赖蒙世尊降化修善。


佛告王言:无恼(指鬘)不但今日杀此多人蒙我降化;过去世时亦杀此等,我亦降化。


王重白佛:不审此等,先世被害,世尊降化,其事云何?愿为解说。


佛告王言:善听著心!

过去久远阿僧祇劫,此阎浮提,有一大国,名波罗捺。

于时国王,名波罗摩达。


尔时国王,率兵入山林中游猎。

王到泽上,驰逐禽兽,独到深林,小歇片刻。


尔时林中,有一母狮,怀欲心盛,行求其偶,困不能得。

值于林间,见王独坐,淫意转隆,思欲从王,近到其边,举尾背住。


王知其意,而自思惟:此是猛兽,力能杀我,若不从意,或见危害。

王以怖故,即从狮子,成欲事已,狮子还去。


诸兵群从,后复来到,王与众人,即还宫城。


尔时狮子,从是怀胎,日月满足,便生一子,形尽似人,唯足斑驳。

狮子忆识,知是王有,便衔担来,著于王前。

王亦思惟,自忆前事,知是己儿,即收取养。


以足斑驳,因为立字,取名驳足。

养之渐大,雄才志猛。

父王崩亡,驳足继治。

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时驳足王,有二夫人,一是王者种,二是婆罗门种(梵志种)。


一日出城游观,王敕二夫人随其后往:谁先到者,当与一日极相娱乐;其随后者,吾不见之。


王去之后,二位夫人,极自庄饰,严驾车乘,一时俱往。


于半路中,见有天祠,其中一位夫人(梵志种者),便下车作礼,从而耽误时间而后到。


于是,王从本言,便不见之。


这位夫人十分瞋恚愤怒,怨责天神:我由礼汝,使王见薄。若有天力,何不护我?


回宫之后便伺机从王求愿:听我国中一日自在。


王即可之。


于是这位夫人外出,令人打坏天祠,令平如地。


尔时,守天祠神,悲苦懊恼,往至王宫,欲思伤害。


然而王宫也有守护天神。


王宫的守护天神,不让守天祠神进入王宫。






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释迦牟尼佛继续说道:


时有一仙,住仙山中。驳足国王,恒常供养。

日日食时,飞来入宫,不食肴膳,粗食粗供。


偶值一日,仙人未来。

之前守祠天神知道了,便化作其形,来入王宫。

王宫的守护天神自然将其识破,不让化形仙人(守祠天神)进入王宫。


化形仙人(守祠天神),便在宫外,请求通白入内。

王闻仙人在外,怪其所以,急敕听入。

由于是国王亲自下令,王宫的守护天神,便不再阻拦,允许化形仙人(守祠天神)进入。


化形仙人(守祠天神),见王入座。

国王办食如常,以用供养。


时化仙人不肯就食,即语王言:此食粗恶!又无肉鱼!云何可啖!

王即白言:大仙自来恒食清素,故令不办肉鱼肴膳。

化仙告王:自今以后,莫设粗食,但肉为食。

王即如语,命厨为办。

化形仙人(守祠天神),食已乃去。


次日,旧仙(原本仙人)飞来,见国王准备了肉鱼,很是瞋恚,怨愤于王。

王白大仙:昨天仙人自己要求的啊!所以今天准备了肉鱼肴膳。

仙人语王:我昨天有患,断食一日,未来此处。谁告诉你的?

仙人自念:莫非国王看轻我、故意试探我?

想到此处,仙人很是愤怒便作咒言:令国王从此以后十二年中,恒食人肉。


仙人说完,便飞还山中。
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其后厨监忘记买肉,临时无计,于是外出求肉。

见路边上有死小儿,即去头足,担至厨房,烹饪人肉,与王食之。


国王觉得此肉异常美味便问厨监:此是何肉?以前所吃之肉曾未如此美味!

厨监惶怖而言:若大王不降罪。乃敢实说!

国王答言:但说无妨!不问汝罪。

于时厨监便如实相告。


国王便勒厨监:此肉甚美!自今已往每日安排!

厨监白王:之前是偶然遇到自死小儿!如今上哪儿去找?

国王告其:汝但密取!若被人发现,由我来决断。

于是厨监受国王教,每到夜晚便出宫偷偷捕杀小儿,日日供王。


尔时城中人民之类,各各行哭都说自己孩子没了,展转相问:何由乃尔?

诸臣得知之后,聚议商量对策。即便派人于街头巷里,暗中观察。

遂见国王厨监捕杀小儿。

于是绑了厨监,向王禀告前后之事。

王闻是语,默然不答。

诸臣再三重白:今捕得贼!事当决断!大王云何默然?

国王乃答:是我所教。


诸臣无奈,各自罢去,但却怀恨在心。

于外密议:王便是贼!食我等子!啖人之王云何治国?

于是诸臣,同心共谋,欲除国王,去此祸害。





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尔时城外园中,有好池水,其王日日,至彼洗浴。

诸臣藏兵,安伏园中。待王出洗浴到池中,伏兵一时包围其王,欲取杀之。


王见兵集,惊怖问言:汝等何故而围逼我?

诸臣答言:大王杀人为食!众民无处伸冤!如今不堪苦酷!故欲杀王。


王语诸臣:自今以后更不复为!唯见恕放!当自改励!

诸臣答言:即使今日天雨黑雪!终不相放!


时驳足王闻臣语已,自知必死得脱无路,即语诸臣:虽当杀我,小缓须臾,听我小住。


诸臣缓置,王即自誓:我身由来,所修善行,为王正治,供养仙人,合集众德,回令今日我得变成飞行罗刹(罗刹:属于饿鬼道)。


其语已讫,寻语而成,即飞虚空,告诸臣言:汝等合力欲强杀我!赖我大幸复能自拔!自今已后你们等着!把你们的妻儿一个个都吃了。


说完飞走,于林间住。如是之后,杀啖多人。

诸罗刹辈,附为翼从,徒众渐多,所害转广。


后诸罗刹,白驳足王:我等奉事,为王翼从,愿为我曹,作一宴会。

时驳足王,即许之言:当取诸王令满一千,与汝曹辈,以为宴会。

许之已讫,一一往取,闭著深山,已得九百九十九王,残少一人其数便足。


诸王念言:我曹穷急当何所趣?若其捕得须陀素弥,须陀素弥有大方便,能济我等。


作是计已,白罗刹王(驳足王):王欲作会,极令有异,纯取诸王,不用凡细,须陀素弥,有高名德,若能得来,王会乃好。


罗刹王(驳足王)言:此有何难?即时飞腾,往欲取之。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尔时须陀素弥王,与诸婇女,晨欲出城至园洗浴。

道见婆罗门,从其乞丐。

王语婆罗门:待我洗还,当相布施。

王既到园,入池中洗。


时罗刹王(驳足王)飞空来取,担到山中。

须陀素弥,愁忧悲泣。

时罗刹王(驳足王)而问之言:闻汝名德殊胜第一!云何特愁啼如小儿?


须陀素弥告言:我不爱身贪惜寿命!但念生来未曾妄语!

朝出宫行见一道士从我乞丐。我许洗还,当相施与。出值大王担我至此。

念今妄语违失诚信。是以故愁!非惜身也!

愿见哀愍,假我七日,施彼道士,当归就死。


时罗刹王(驳足王)闻是而言:假如现在放你回去,七天之后,你还会自己回来送死?

又自念言:即便你不回来,我也能再次抓住你!

于是,便放令去。


须陀素弥王还到国,道士犹在,欢喜供养,施婆罗门。


时婆罗门,见王不久欲还就死,惧其恋国而有愁忧,即为其王,而说一偈:

生老病死,轮转无际;有本自无,因缘成诸。

形无常主,神无常家;三界皆空,国土亦如。





三界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0部《大乘宝积部》第94卷:

三界: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时须陀素弥王,闻说此偈,思惟义理,欢喜无量。

即立太子为王,与诸臣别,当还赴信。

诸臣同声白于王言:愿王但住!勿忧驳足!臣等思计设备防虑:锻铁为舍,王且在中,驳足虽猛,何所能耶?


王告诸臣并诸人民:人生在世诚信为本!虚妄苟存,情所未许,宁就信死,不妄语生。

复为其说诚信之利,广为分别虚妄之罪。

诸臣悲咽,一更无言。

王起出城,涉道而去,一切皆送。


时罗刹王(驳足王),自思惟言:须陀素弥,今日应来。

坐于山顶遥望,见其循道径来趣已。

既到见之,颜色怡悦,欢喜解懌,踰过于旧。

罗刹王(驳足王)问:快善能到,人生于世,靡不惜寿,汝今当死,欢喜倍常,还到本国,获何善利?

须陀素弥答:大王宽恩!假我七日布施!得遂诚言,又闻妙法,心用开解,志愿毕足,虽当就死,情欣犹生。

罗刹王(驳足王)言:汝闻何法?试为吾说。

须陀素弥,为说本偈,复更方便广为说法,分别杀罪及其恶报,复说慈心不杀之福。

罗刹王(驳足王)闻法欢喜,敬戴为礼,承用其教,无复害心。

即放诸王,各还本国。

尔时,须陀素弥王即收兵众,还将驳足安置本国。

前仙人誓十二年满,自是以后,更不啖人,治民如旧。


释迦牟尼佛告波斯匿王:如是大王!

尔时须陀素弥王者,今我身是。

尔时驳足王者,今无恼(指鬘)是。

尔时诸人十二年中为驳足王所食啖者,今此诸人为无恼(指鬘)所杀者是。

此诸人等,世世常为无恼(指鬘)之所杀害,我亦世世,降之以善。

我念过世,为凡夫时,化令不杀;况我今日,成为如来,众德普被,诸恶永息,岂复不能降化之耶?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王复问佛:今此诸人,宿有何缘,乃常世世,为其所杀?


佛告王言:善谛听之!


过去久远于此贤劫之中,有佛出世,名号迦葉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。

迦葉如来般涅槃后,有国王名为大果,统阎浮提。

虽然夫人众多,然皆无子,便向神求。

未久王第一夫人,即便怀妊,经八九月生一男儿,颜貌端正,世之希有,立字取名大力。

太子年二十岁时,国王为其考虑婚事。

然而太子却不需要,并将自己的名字大力,改为清净。


眼看清净太子年向三十,依然不乐五欲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),亦复不染淫欲之事,国王很是无奈,敕诸群臣:吾今年迈,应授太子王位,然太子不乐五欲,亦复不染淫欲之事,当云何理国事?


群臣报言:当为方便,使乐五欲。


是时,国王椎钟鸣鼓,敕国中人:能使清净太子乐五欲者,当赐与千金及诸宝物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尔时有女人名为淫种,闻王教令:能使太子习欲者,当赐与千金及诸宝物。


于是淫女便至王宫,告国王言:吾能令太子习欲。

国王答言:若能尔者当重赏赐!


尔时淫女得国王令,即能随意出入王宫,便于深夜在太子门侧,举声而哭。


是时太子闻女人哭声,便敕侍人:此是何人于斯而哭?汝速往问所由哭耶?

时彼侍臣往而问之:所由哭耶?

淫女答道:夫主见弃,是故哭耳!

侍臣还白太子:此女人为夫主所弃,又畏盗贼,是故哭耳!

太子告言:将此女人著象厩中。

到彼复哭;复将至马厩中,复哭。

太子复语侍臣:将来在此。

即将入堂,复于中哭。


太子躬自问:何为复哭?

淫女回答太子:女人单弱,极怀恐怖,是故哭耳!

太子告言:上吾床上,可得无畏。

尔时女人默然不语,亦复不哭。

是时,女人即脱衣裳,前捉太子手,举著己胸上。

太子即时惊觉,渐起欲想;以起欲心,便身就之,行淫欲事。











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明日清旦,清净太子往国王所。

国王见太子面色殊于常日,知太子已习欲,欢喜踊跃,不能自胜。


太子由近女色,淫事已染,奔逸放荡,晨夜耽荒,不能自制。

更向国王请得一愿:令国内未出嫁之女,先得与其行淫,之后方可出嫁。


国王即敕国内人民:诸有未出嫁之女者,先与太子行淫,之后方可出嫁。


时一女人,见太子如此荒淫,便于道路上全裸而行。

众人悉惊,来共诃之:汝何无羞!乃至若是?

此女即答:女于女中,有何羞耻?

诸人答言:是语何谓?

女复答言:国中唯太子一人是男子!一国妇女皆被其辱!你们还是男人?


于是诸人,便共议论,认为此女言之有理,转而密谋欲杀太子。



尔时,城外园中有清凉池,清净太子常至其池洗浴。

诸人趁机,埋伏周围,将太子绑了,而欲杀之。


清净太子临欲死时,而作是说:使我将来之世,当报此怨常当杀汝,垂当得道犹不相置。

更作誓愿:使我未来遇佛得度、疾证阿罗汉果、速得解脱。


太子虽作是言,众人犹故杀之。



释迦牟尼佛告波斯匿王:如是大王!

尔时清净太子者,今无恼(指鬘)比丘是。

尔时大果国王者,今无恼(指鬘)之婆罗门师。

尔时淫女者,今婆罗门师妇。

尔时民众同心杀太子者,今此诸人为无恼(指鬘)所杀者是。

由于临死之时作是誓愿,今还报怨无免手者。

缘此因缘,从彼以来,常为所杀,乃至今日,犹害此等。

后作誓愿,愿欲值佛,今得解脱,成阿罗汉。








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综合整理:


时王长跪复白佛言:无恼(指鬘)比丘,杀此多人,今已得道,当受报不?


佛告大王:行必有报!今此比丘,在于房中,地狱之火,从毛孔出,极患苦痛,酸切叵言。

于时如来,欲令众会知作恶行必有罪报,敕一比丘:汝持钥匙,往无恼(指鬘)房,插入门孔。

比丘即往奉教为之。钥匙在插入门孔瞬间便消融了。比丘惊愕,还来白佛。

佛告比丘:行报如是。

王及众会,莫不信解。


尔时阿难长跪白佛:无恼(指鬘)宿有何庆?身壮乃有力士之力;身轻捷行快如飞鸟;复得值佛越度生死。唯愿垂哀!为众会说。


佛告阿难:汝等善听!乃往过去迦葉佛时,有一比丘为僧执事,为载谷米。

道中逢雨,隐避无处,谷米囊物,悉被浇浸。

时彼比丘,思欲疾过,力少行迟无方从意,即立誓言:愿我后生力敌千人!身轻捷行快如飞鸟!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!使我得见永脱生死。


释迦牟尼佛继续说道:如是阿难!尔时执事比丘者,今无恼(指鬘)是。由彼世时,出家持戒,因营僧事,立愿之故,自从是来,世世端正猛力轻捷。悉如其愿,复遇见我,得度生死。


尔时阿难及诸比丘,王及臣民一切会者,闻佛所说因缘行报,皆悉感励,思惟四谛。有得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者;有种辟支佛善根本者;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,或有得住不退转者;皆护身口克心从善,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


参考佛经(不同经文稍有出入、本文已经综合整理):

乾隆大藏经第617部《佛说鸯崛摩经》

乾隆大藏经第618部《佛说鸯崛髻经》

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31卷

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11卷(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)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