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佛说往昔恶道因缘


 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96部《未曾有因缘经》整理:


如是我闻:一时,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……


尔时,波斯匿王听闻,佛陀之子罗睺罗(亦译:罗云)出家为沙弥,便与其群臣、夫人太子、后宫采女等,恭敬围绕,来诣佛所,礼拜问讯,并看佛子罗云沙弥。


世尊知王始悟,信根未立,将欲开悟王及群臣,为利益故,告阿难言:汝可往召沙弥罗云及其眷属,悉皆令集,听佛说法。阿难往召,须臾皆集。


王及群臣,憍傲习乐,不堪苦坐,辞退欲还。

佛告王言:且待须臾,听我说法。

王叉手言:今我此身,习乐来久,不堪苦坐,愿佛垂恕。


佛告王言:此不为苦。所以者何?前身种福,今为人王,常处深宫,五欲恣意,出入导从,脚不触地。何名为苦?三界之苦:莫若地狱畜生饿鬼诸难等苦(三恶道:地狱、畜生、饿鬼)。


佛告罗云:佛世难值,法难得闻……子今既得人身值佛在世,何故懈怠不听法耶?……听法之功能于五道受身(五道:人、天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),多所利益。如我前说,般若智慧:亦名甘露、亦名良药、亦名桥梁、亦名大船。


时波斯匿王长跪合掌而白佛言:如佛所说,般若智慧有四种名。其义云何?愿佛哀愍,为我说之。


佛告王言:欲得闻者,着心谛听,吾今说之。




释迦牟尼佛说道:


忆念过去无数劫时,毗摩大国徙陀山中,有一野干(一种野兽),狮子王追逐欲食。


野干惶怖奔走,堕一丘井(枯井)不能得出,经于三日开心分死,而说偈言:

南无十方诸如来,忏悔前世所造罪,愿于今身偿令毕,如法修行速成佛。


时帝释(忉利天之天帝)闻称佛名,即与八万天众来下,取野干出井后,为设甘露美食,殷勤劝请,乐欲闻法。


野干升座告帝释言:吾今说法,正当为二大因缘故。何等为二?一者说法开化天人,福无量故。二者为报施食恩故,岂得不说。


帝释白言:尊者云何说法报恩?施食施法有何功德?


野干答言:布施饮食,济一日之命;施珍宝物,济一世之福;说法教化名为法施,能令众生出世间道。


出世间道者,凡有三种:一者罗汉、二者辟支佛、三者佛道。此三乘人,皆从闻法,如说修行。有诸众生,免三恶道苦,受人天福乐,皆由闻法。是故佛说,以法布施,功德无量。


帝释白言:师今此身,为是业报?为是应化?

野干答言:是罪业报,非应化也。


天人闻已肃然惊怖,悲哀伤心垂泪满目,更起修敬白野干言:我意谓是菩萨圣人应现济物,而今方闻罪业果报。未知其故,惟垂哀愍,愿说因缘。



野干说道:


忆念故世生于波罗捺波头摩城,为贫家子,名阿逸多。聪朗好学,至年十二,追随明师,深山修道。精勤不懈,历经多年,经书记论,靡所不达,高才智德,声名远扬。


尔时国王崩亡,群臣集议宣令:普召国内诸名学士,令共讲论,谁得胜者,当立为王。

时阿逸多,与诸学士五百余人,七日之中共捔试议,无有胜者。

群臣欢喜,拜阿逸多,绍为国王。


时阿逸多见是事已,忧喜交集而作是念:若作王者,恐有憍溢,贪求快意,为民致患,死入地狱,受苦因缘。若不为者,家贫无禄,无以供养,报师重恩。思计反覆,听当受之,为报师恩,并养父母。


受王位已,即遣忠臣,严驾宝车,入山迎师;另建宫舍,花果园林,流泉浴池,以供养师。

阿逸多王,与国臣民夫人采女,日日从师,受十善法。


尔时边境有二小国(安陀罗国、摩罗婆耶国),共相怨疾,私立兵马共相诛罚。经于多年,各不相得。时安陀罗国王,召诸群臣,商议对策。

诸臣献计:阿逸多王出生寒贱,虽居王位寒意犹存,奉持十善不犯外色。可选国中年轻美貌少女百人,贡献与之。若王受纳,则可从阿逸多王处,请兵百万。

安陀罗王,即派人办,往奉献之。

阿逸多王,得诸美女及珍宝物,甚大欢喜……即与强兵百万。

安陀罗王得兵百万,立即出兵摩罗婆耶,斗战百日,人死过半,方得胜彼。摩罗婆耶王及宗族,悉被刑斩,数千万人,一时倾没。


阿逸多王既得诸女,意迷情惑忘失本志,奢淫着乐不理国政,众官群僚相与作乱。

良民之子略为奴婢,风雨不时饥饿满道,异方怨敌遂来侵掠,从是失国遂致亡没。

从是死已,生地狱中,智慧力故,即识宿命,心自悔责,改恶修善。

须臾之间,地狱命终,生饿鬼中,复识宿命,即悔复过,修念十善。

饿鬼中死,生畜生中,受野干身,复识宿命,改往修来,奉持十善。

近逢狮子,当时怖惧,堕丘井中。



尔时帝释(忉利天之天帝)问言:教化功德其福云何?唯愿说之。


野干答道:

宣传正化,能令众生,知死有生,作善获福,为恶受殃,修道得道。

缘是功德,转身所生,智慧明了,常识宿命。若生天上,为诸天师。

若生世间,为金轮王,常以十善,教化天下。

若为人王,治以正法,识宿命故,心不放逸。

人居尊宠,受五欲乐,多有魔事,来相沮坏,令人意惑,造起恶业。

虽复失行,受恶报时,智慧力故,速得免苦,生天福乐。

智慧光明,渐渐增长,成菩萨行,至无生忍。

是故佛说,教化之功,其福无量。


帝释大喜:善哉善哉!诚如尊教。我等诸天今日始知,财施法施功德因缘差别之相。

其财施者:譬如寸灯,明小室中。

其法施者:犹若日光,照四天下。随所行处,能除闇冥。所以者何?日性自明,故能照物。


于时帝释说是语已,八万诸天咸然起立,长跪合掌白野干言:

愿尊垂愍授十善法,多所饶益利安众生。


野干赞言:善哉善哉!

便为说法:先当忏悔,净身口意(三业:身业、口业、意业)。

何谓身业:杀(杀生)、盗(偷盗)、邪淫。

何谓口业:妄言(妄语)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。

何谓意业:嫉妒(贪欲)、嗔恚、憍慢邪见。

不犯众恶,名为十善;十恶灭故,身口意净。



十善业道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095部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:

言善法者,谓人、天身。声闻菩提、独觉菩提、无上菩提,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,故名善法。此法即是十善业道。何等为十?谓能永离杀生、偷盗、邪行(邪淫)、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、贪欲、嗔恚、邪见。





尔时帝释(忉利天之天帝)问言:十善之功果报云何?

野干答言:曾闻佛说:人行十善,生六欲天(欲界六天: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),七宝宫殿,五欲自然,饮食百味。假令诸天,持十善者,天上福尽,还生天中,福报转胜。(天人福德,苦少乐多,烦恼心轻;世人福薄,乐少苦多,烦恼心重。)


尔时帝释及八万诸天,闻是事已,甚大欢喜,然自思维:行善功德虽无苦报;然有生死不免无常;兼有魔王见人修福,心怀嫉妒为作留难。

问野干言:修何功德常得不死?不令魔王所惑乱也?

野干答言:曾闻师说:发菩提心修菩萨业,魔王波旬不能沮坏。

帝释白言:修菩萨道,应行何法?

野干答言:曾闻师说:求佛道者,从元而起,先当广学诸法因缘,解因缘故,信心坚固,信根力故,能起精进,精进力故,不起一切恶业因缘。纯善之心,无放逸故,智慧成就,智慧力故,总摄一切三十七品助菩提道。(亦即:三十七品菩提分法)


帝释白言:如尊教者,三十七品,其义弘深,非是粗怀卒能得了。云何得入菩萨道行?

野干答言:曾闻师说:修菩萨道,先以方便,调伏诸根。何谓方便?谓六波罗蜜(布施、净戒、安忍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)、四无量心(慈悲喜舍),是名方便。


帝释白言:六波罗蜜,其义云何?唯愿说之。

野干答言:

一者布施:破悭贪心,无遗惜故。

二者净戒:守善不行恶故。

三者安忍:遭逢恶事心能堪忍不怀报故。

四者精进:修行道业不懈退故。

五者禅定:收摄其心不邪念故。

六者般若:修习智慧,照除烦恼无明闇故。

是则名为六波罗蜜。以六波罗蜜方便之力调伏诸根。

复有四事调伏诸根。何谓为四?

一者慈心、二者悲心、三者喜心、四者舍心。

是为四事,名无量心。





帝释问言:四无量心,其义云何?唯愿说之。


野干答言:


何谓慈心?

见苦厄人,当作救护,皆令得所。是为慈心。


何谓悲心?

见诸众生,造生死业,五道受苦,不能自免。是故我今不应懈怠,当勤精进修习智慧,速成佛道得佛道已,当以智慧光明,照除众生无明黑闇,令见大明免众苦缚。虽未成佛,凡所施为,一切善业,回施众生,令得安乐;众生有罪,我当代受。是为悲心。


何谓喜心?

若见世人修行善业,求三乘果,劝助随喜。……以要言之,一切善行,劝助随喜。是为喜心。


何谓舍心?

凡所施为,一切功德,行恩于人,不望现报,不望生报,不望后报。是为舍心。


成就四事。名四无量心。

众生无量故,慈心无量;众生无量故,悲亦无量;

众生无量故,喜亦无量;众生无量故,舍亦无量。

是故名为四无量心。






尔时帝释闻野干说十善行法功德因缘,复闻菩萨行菩提道因缘义趣,疑网结解,欢喜踊跃。

即与八万侍从诸天,更起修敬,叉手合掌白野干言:弟子今日,八万诸天,一心同时,发菩提心,菩萨道行,当具奉行……


时帝释复白野干言:今还天宫。当作何方报师重恩?

野干答言:汝等今者,从我闻法,还于天上,展转教化,开悟诸天,令信受行。非但报我,亦报一切诸佛之恩。随所教化而自增长诸天福德,何况教化开悟多人功报无量。


诸天起立白野干言:弟子之徒,今还天宫。不知何时得舍此罪报身(野干之身)而生天上?

野干答言:限至七日,当舍罪身,生兜率天(亦译:兜率陀天、欲界六天之第四天)。汝等便可愿生彼天。何以故?兜率天中,多有菩萨说法教化,为诸天人求佛道故。


帝释白言:如尊所教,弟子眷属,于忉利天福尽命终,皆应生彼兜率陀天,与师相见,奉侍教授。


说是语已,以天花香,散野干上,于是别去。


诸天去已,于时野干,不离本坐,一心专念,七日命终,生兜率天,为天王子,复识宿命,复以十善,教化诸天。








释迦牟尼佛继续说道:


尔时野干,即我身是。

时天帝释,舍利弗是。

八万诸天,今此娑婆世界国土之内,八万菩萨不退者是。

时阿逸多王昔日山中之师,弥勒菩萨是也。


佛告大王:忆念往昔,从初发意,修菩提行,乃至无生,于其中间,常与弥勒舍利弗等,为求法故,勤加精进,不顾躯命,追逐明师,亲近奉侍,研精学问,成就智慧,智慧力故,于五道中,随所生处,教化成就,无量众生,令得度苦,至今成佛,皆由般若智慧方便,断除一切结习因缘,成等正觉,复以智慧,于此娑婆国土,教化众生,度三有苦。是故,说般若四名义(亦名甘露、亦名良药、亦名桥梁、亦名大船)。


时波斯匿王及其眷属,闻佛说已,心意开解,更起作礼,欢喜踊跃,倚立合掌而白佛言:世尊。今来见佛快得善利,听佛说法不知疲懈。所以者何?世尊先说四真谛法、十二因缘、出世间道。弟子情根钝故,慌慌不解,以不解故,身体疲懈。今闻佛说菩萨行法,虽未全解,心甚爱乐,渴仰欲闻,情无厌足。弟子今欲发菩提心,求无上道。唯愿世尊哀愍听许,教示菩萨所行法度,当如说行。


佛告王言:菩萨法行如上所说:身口意业十善道行、六波罗蜜四无量心,总摄一切助佛道法。


佛告王言:人修十善,功报弥广,虽少时持,果报无量。譬如积聚薪草,以火焚之,须臾灭尽。人修十善,亦复如是,须臾之功,能灭无量恶业重罪。能令行者起菩提芽,萌芽成故渐渐增长,至成佛果。


波斯匿王,闻是语已,更起作礼,甚大欣庆,得未曾有,而白世尊:弟子今者,大得善利。所以者何?闻世尊说,修十善道,功德因缘,能令众生成菩提芽。弟子今者,志乐菩提,当勤修行,心不退却。


佛说是时,随从王者,群臣吏民,后宫夫人;四部弟子、天龙鬼神、人非人等;五千余人皆发无上菩提道意。











六波罗蜜(亦译:六波罗蜜多)


般若波罗蜜多(亦译:般若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多)

布施波罗蜜多(亦译:檀波罗蜜多、柁那波罗蜜多)

净戒波罗蜜多(亦译:尸波罗蜜多、尸罗波罗蜜多)

安忍波罗蜜多(亦译:羼提波罗蜜、羼底波罗蜜多)

禅定波罗蜜多(亦译:禅波罗蜜多、静虑波罗蜜多)

精进波罗蜜多(亦译:毗梨耶波罗蜜多、毗利耶波罗蜜多)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0部《大宝积经》第41卷:

何等名为六波罗蜜多?所谓柁那波罗蜜多、尸罗波罗蜜多、羼底波罗蜜多、毗利耶波罗蜜多、静虑波罗蜜多、般若波罗蜜多。菩萨摩诃萨,依如是六波罗蜜多故行菩萨道。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《大智度论》第4卷:

何等六?檀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。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4部《光赞般若波罗蜜经》第10卷:

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:檀波罗蜜、尸波罗蜜、羼波罗蜜、惟逮波罗蜜、禅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。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第3卷:

佛告具寿舍利子言:舍利子,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,安住般若波罗蜜多,所住、能住不可得故。

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,圆满布施波罗蜜多,施者、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。

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,圆满净戒波罗蜜多,犯、无犯相不可得故。

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取而为方便,圆满安忍波罗蜜多,动、不动相不可得故。

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,圆满精进波罗蜜多,身心勤、怠不可得故。

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思而为方便,圆满静虑波罗蜜多,有味、无味不可得故。

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著而为方便,圆满般若波罗蜜多,诸法性、相不可得故。


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由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,共计600卷。

Kommentare


Die Kommentarfunktion wurde abgeschaltet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