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佛陀时代的医王

  • lingshengshare
  • Dec 12, 2024
  • 15 min read

 

佛陀时代的医王


耆域(亦译:耆婆),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医王,精通医术。

曾发大愿:救治众生之病。耆域出生之时,其手持针药囊。

年渐长大,聪明高才,无与伦比。


佛经记录了其身世因缘:作为瓶沙王(亦译:萍沙王)的儿子,他与阿阇世王子为同父异母的兄弟。


耆域之母名为奈女:此女非由胎生,而自出于奈树,因名奈女。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佛在世时,维耶梨国王苑中,自然生一奈树,枝叶繁茂,果实又大,香美非凡。


国中有梵志居士,财富无数,聪明博达,才智超群。

王重爱之,用为大臣。

某日,王请梵志吃饭,食毕以一奈果与之。

梵志见此奈果香美非凡,乃问王言:此奈树可否移栽小段?

王便相与。梵志得之,回家种植,朝夕溉灌,三年生实。

虽然果实很大,但却食之苦涩。

梵志便想着让土地肥沃,于是取牛乳,煎之为醍醐,以灌奈根。

到第二年,果实甘美。


然此奈树,忽生一瘤节,大如手拳,日日增长。

梵志想着除去这个瘤节,但又担心伤树,一连几日未决。

尔时,节中忽生一枝,高出树巅,去地七丈,周围旁出,形如偃盖,花叶茂好,胜于本树。

梵志奇怪:不知枝上当何所有?

登而视之,见枝上偃盖之中:乃有池水,既清且香;又有众花,彩色鲜明;众花之下,有一女儿。

梵志抱取,归养长之,取名奈女。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奈女年至十五,颜色端正,天下无双,宣闻远国。


有七国王,同时俱来,诣梵志所,求娉奈女,以为夫人。


梵志大恐怖,不知当以与谁。


于是,便在园中架一高楼,将奈女着上,告诸国王:此女非我所生,自出于奈树之上。今七王求之,我设与一王,六王当怒。女今在园中楼上,诸王请自共议,有应得者,便自取去。


于是七王口共争之,纷纭未决。


至其夜里,瓶沙王,登楼就之共宿。


明晨当去,奈女白王:大王幸枉威尊接逮于我。今复相舍而去。若其有子,则是王种。当何所付?


瓶沙王言:若是男儿,当以还我。若是女儿,便以与汝。


王则脱手金镮之印,以付奈女,以为信物。


时瓶沙王出,语群臣言:我已得奈女与一宿,亦无奇异,故如凡人,故不取耳。


六王闻之,便各还去。




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瓶沙王去后,奈女遂便有娠,月满生一男儿,颜貌端正。


儿生之时,手中抱持针药囊出。


梵志惊叹:此国王之子,执持医器而生,必是医王也。


取名耆域(亦译:耆婆)。年至八岁聪明高才,与邻居家小儿游戏,心常轻诸小儿,以不如己。


诸小儿共骂之:无父之子!淫女所生!何敢轻我!


耆域愕然,默而不答。


归而问母:我视子曹皆不如我反骂我言:无父之子!我父今者为在何处?


其母奈女答言:汝父正是瓶沙王也。


耆域反问:瓶沙王乃在罗阅只国,距离此五百里。何缘生我?若如母言何以为证?


母即出印镮示之:此则汝父镮也。


耆域省之,见此金镮有瓶沙王印文,便奉持此镮,往到罗阅只国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当耆域拿着当年瓶沙王留给其母的信物金镮,来到王宫门前时,侍卫无一阻拦。


即到王前,为王作礼,长跪白王:我是王子,奈女所生,今年八岁,始知是大王种类,故持金镮印信,远来归家。


王见印文,觉忆昔日之誓,知是其子,怆然矜之,立为太子。

涉历二年,后阿阇世王生。


耆域因白王言:我初生时,手把针药囊,是应当为医也。王虽以我为太子,非我所乐。王今自有嫡子生矣,应袭尊嗣。我愿得行学医术。


王则听之,并告其言:汝不为太子者,不得空食王禄,应学医道。

王即命敕国中太医,尽术教之。


之后耆域成天嬉戏,未曾受学。


诸太医师怕王责备,便语之言:医术鄙陋!不是太子这样尊贵的身份所宜当学。然而国王有令,不可违逆。受敕已来,太子不曾受学半言之方。王若问我,我何以对?


耆域答言:我放弃太子之位,求学医术,怎会自行懈怠?劳师督促?只是诸师之道无足学耳!


于是,耆域便取来本草药方针脉诸经,挑出疑难问题,问诸太医。


诸太医师叹言:此等疑难问题,皆是我师历世疑义,所不能通。愿太子具悉说之!开解我曹生年之结。


耆域便为解说其义。

诸医欢喜皆为耆域作礼,长跪叉手白言:今日益知太子神圣!实非我等所及也。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尔时耆域即自念言:王敕诸医都无可学者。如今谁当教我而学医道?


听说德叉尸罗国,有位名医,字宾迦罗,极善医道。

尔时耆域,即往彼国,诣宾迦罗所白言:大师!我今请仁者以为师范从学医术。

经过七年学习,耆域自念:不知道如今学到几成了?

即往师所问师。


其师给耆域一箩筐和一些掘草工具,告诉他说:

在德叉尸罗国内(一由旬范围内),把不是草药的草木挖来。


于时耆域即如师敕,于德叉尸罗国内(一由旬范围内)求觅。

然而所见一切草木,皆能分别,知有所用,周竟不得非是药者(所见一切草木皆可入药、尽能分别为其所用)。


彼即空还,往师之所,白如是言。

其师告言:汝今可去。医道已成!我于阎浮提中,最为第一;为师死后,汝承师钵,当为第一。



由旬

据乾隆大藏经第1530部《大唐西域记》(唐三藏法师玄奘著)记载:

由旬(长度单位)亦译:由延、踰缮那、踰阇那。

踰缮那: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之距。

旧传一踰缮那为四十里;印度国俗乃三十里;圣教所载唯十六里。

1踰缮那=8拘卢舍(拘卢舍者: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)

1拘卢舍=500弓、1弓=4肘、1肘=24指

所以:1踰缮那(1由旬)=384000指=16000肘=4000弓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599部《翻译名义集》记载:

《大论》云:由旬三别:大者八十里、中者六十里、下者四十里。谓中边山川不同,致行里不等。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于是,耆域便开始了行医生涯。所治辄愈,国内知名。


时欲入宫,于宫门前,逢一小儿担樵。


耆域望视,悉见此儿五藏肠胃,缕悉分明。


耆域心念:本草经说有药王树,从外照内见人腹脏。莫非此儿樵中有药王树枝?


即往问儿:樵卖几钱?

儿白:十钱。


于是耆域便开始从樵堆里寻找更自思惟:不知束中何者是药王树枝?


便解两束,一一取之,以着小儿腹上,无所照见,辄复更取,如是尽两束樵。


最后有一小枝,栽长尺余,试取以照,具见腹内。


耆域大喜,知此小枝定是药王树枝,便花钱买下。


儿既得钱,欢喜而去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尔时国中有迦罗越家女,年满十五,临当嫁日,忽然头痛而死。

耆域闻之,往至其家,问女父言:此女常有何病?乃致夭亡。

父答:小女常有头痛,今朝发作,尤甚于常,以致绝命。


耆域便以药王树枝照视其头,见脑中有刺虫,大小相生乃数百枚,钻食其脑,脑尽故死。于是,便以金刀破其头,悉出诸虫,封着罂中。

以三种神膏涂疮:一种补虫所食骨间疮、一种生脑、一种治外刀疮。

告女父言:好令安静,慎莫使惊。七日当愈,平复如故。到七日头,我当复来。


耆域去后,女母啼哭抱怨女父:哪有破开头脑还能复活的事?

女父告言:耆域乃天之医王,出生之时手持针药囊,年既长大放弃太子之位,行作医师治病救人。岂当妄耶!切莫哭泣惊动女儿,致其不复得生。


母闻父言,止不复哭,共养护之,寂静七日。

七日晨明,女便吐气,如从卧觉,不复头痛。


父告女言:汝前已死!医王耆域故来救护。破头出虫以得更生。

便开罂出虫示之。

女见惊怖,深自庆幸:耆域神乃如是!当报其恩。

父告女言:耆域与我期言,今日当来。


于时其女欢喜出门相迎,头面作礼长跪叉手白言:愿为耆域作婢!终身供养以报更生之恩!


耆域答言:我为医师,周行治病,居无常所,何用婢为?如果一定要报恩,可与我五百两金。我用此金,报谢师恩。


女便奉五百两金,以上耆域。


耆域受已,奉以与师。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尔时国中复有迦罗越家男儿,好学武事,作一木马,高七尺余,适得上马,久久益习,忽然过去失据,落地而死。


耆域闻之,便往以药王树枝照视腹中。


见其肝反戾向后,气结不通故死。便以金刀破腹,手探料理,还肝向前毕。以三种神膏涂之:一种补手所获持之处、一种通利气息、一种生合刀疮。


毕嘱其父:慎莫令惊。三日当愈。


父承教敕,寂静养视。至于三日,儿便吐气,状如卧觉,即便起坐。


须臾耆域亦来,儿欢喜出门迎,头面作礼长跪白言:愿为耆域作奴!终身供养以报再活之恩!


耆域答言:我为医师,周行治病,居无常所,当用奴为?我母养我勤苦,我未报母之恩。卿若欲谢我恩,可与我五百两金。以报母恩。


于是其儿奉上五百两金。


耆域取金,奉上其母奈女。


至此耆域医王之名,家喻户晓,远近皆知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尔时,南有大国,离罗阅只八千里,瓶沙王及诸小国,皆臣属之。

该大国王病疾多年不愈,身苦嗔恚。

行人举目视之者杀,行人低头不仰者杀。

路人行走慢的也杀,路人行走快的也杀。

左右侍者,不知所措。

医师合药,疑恐有毒亦杀。

前后所杀傍臣宫女及医师之辈,不可胜数。


该大国王,听闻耆域医王之名,即召耆域。

耆域闻此王多杀医师,大为恐怖。

瓶沙王担心其年小恐为所杀,昼夜愁忧。


于时瓶沙王便带着耆域,往至佛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:世尊!彼王恶性恐杀医师。为可往不?


佛告耆域:

汝宿命时与我约誓:俱当救护天下。我治内病,汝治外病。

今我得佛,故如本愿会生我前。此王病笃,远来迎汝,如何不往?急往救护之,趍作方便,令病必愈,王不杀汝。


耆域便承佛威神,往到王所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尔时,耆域诊省脉理,并以药王树枝照之。

见王五藏及百脉之中,血气扰扰,悉是蛇蟒之毒,周匝身体。


耆域白王:王病可治!然宜入见太后咨议合药。若不见太后,药终不成。


王闻此语很不理解,正欲发怒,但想到如今身患重病多年,耆域之名远近皆知,何况又是小儿,便同意了。


耆域见到太后,让其将左右都逐出门去,独自与太后密言,告之:今王身中血气悉是蛇蟒之毒,似非人类。王为谁子?太后若如实相告,我能治之。若不语我,王病则不可愈。


太后告言:我昔于金柱殿中昼卧,忽有物来厌我身上。我时恍惚,若梦若觉,状如魇梦,遂与通情。忽然醒来,见有大蟒,长三丈余,从我上去,则觉有躯。王实是蟒子也!我羞耻此,未曾出口。医王今乃觉之。何若神妙!今若治病当用何药?


耆域告太后言:唯有醍醐!


太后道言:莫道醍醐!王闻醍醐之气乃大恶!前后提到用醍醐治病的医师,数百千人,都被国王所杀。汝今若提用醍醐治病,必当杀汝!愿用他药。


耆域告言:蟒毒既重,又已遍身,若非醍醐,终不能消。今当煎炼化令成水无气无味。王意不觉,自当饮之。药下必愈,无可忧也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尔时耆域便出见王:入见太后,已启药方,今当合之,十五日成。今有五愿,王若听我,病可即愈,若不听我,病不可愈。

国王即问:何等五愿?

耆域即告:

一者、愿得国王新衣。

二者、自由进出王宫。

三者、日见太后王后。

四者、愿王饮药中途莫停一饮而尽。

五者、愿得王之白象给我乘之。

国王听闻大怒道:竟敢提如此五愿,说说你的理由,若无说服力,立刻杀了你。


耆域告王:合药宜当清洁,我来日久衣皆尘垢,所以欲得新衣,以之合药。

王解其意而言:如此大佳!


耆域告王:大王前后诛杀医师,不服其药,皆嫌疑之。群臣皆言:大王当复杀我。大王如今病重,外人或生心趁机作乱。若我自由进出王宫,则外人皆知大王信我,当服我药药到病除,则不敢生逆乱之心。

王言:大佳!


耆域告王:大王前后杀人众多,臣下大小各怀恐怖。若有人与我合药时,趁我不注意,给药投毒,此事甚大!天下可信者:恩情无二。唯有太后与王后可信,可共煎药。十五日药乃成,故需日见太后王后。

王言:大佳!汝何故使我饮药中途莫停一饮而尽?


耆域告王:药有剂数,气味宜当相及。若其中息,则气不相继。

王言:大佳!汝何故欲得我象乘之?此象是我国宝,一日行八千里。


耆域告王:南界山中有神妙药草,去此四千里。当得此草重复服之。故欲乘此象诣往采之,朝去暮还,令药味相及。

王意大解,皆悉听之。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于是耆域煎炼醍醐,十五日成,化如清水,凡得五升,便与太后王后俱捧药出。王见药如清水,初无气味,不知是醍醐;又是太后王后,亲自参与煎药过程,所以未再怀疑,便如本要一饮而尽。


耆域乘象离去,还罗阅只国(由于宫廷侍卫已经习惯其自由进出王宫所以未加阻拦)。

到日过中,国王闻出醍醐气味,便大怒言:小儿敢以醍醐糊弄于我!难怪要我大象正欲逃去!

国王大臣之中,有一能人,名为乌,神足步行能及此象。

国王于是便派此人前去捉拿耆域,更告其人:汝贪于食!此医师辈多喜行毒!若为汝设食,慎莫食也。


乌受王命,前去捉拿医王。当乌追上医王之后,问耆域道:汝何故以醍醐为药糊弄国王?今当束手就擒,若想逃走,就地杀汝。

耆域自念:我虽作方便求得白象。复不得脱。今当复作方便。

便对乌说道:我早上还没吃东西,如果必须要死,让我于山间啖果饮水,吃饱再死。乌便同意了。


耆域乃取一梨,吃了一半,以毒药着爪甲中,以分余半,乃置于地。

又取杯水,先饮其半,复以爪下毒于余水中,复置于地。


耆域叹道:水及梨皆是天药,既清香且美。其饮食此者,令人身安,百病皆愈,气力兼倍,恨其不在国都之下,百姓当共得之,而在深山之中,人不知也,便入山中索求他果。


乌,生性贪食,又闻耆域叹为神药,亦见耆域已饮食之。自认为必定无毒,便取余梨食之,余水尽饮。须臾之间,倒地不起,不能复动。


耆域告乌:汝无所知!王服我药,病必当愈。然今药力未行,余毒未尽。我今若往,必当杀我。故使汝病,病自无苦。慎莫动摇,三日当愈,若起追我,必死无疑。

耆域说完,便骑上大象而去。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三日毒解之后,乌便返回王宫,叩头谢罪,如实自陈。

尔时,国王病已痊愈,见乌来还,且悲且喜而言:幸亏三天前你没把耆域抓回来,否则当我恚时,必然杀之。

国王叹言:我得其药,如今病愈,当与钱财,以报其恩。

即遣使者,奉迎耆域。

耆域虽知王病已差,犹怀余怖,不复欲往。


尔时耆域复诣佛所,顶礼白佛:世尊!彼王遣使来唤。为可往不?

佛告耆域:汝本宿命已有弘誓!当成功德何得中止?今应更往。汝已治其外病,我亦当治其内病。

耆域便随使者而去。


王见耆域,甚大欢喜,引与同坐,把持其臂而言:赖蒙仁者之恩。今得更生。当何以报?愿分国土以半相与;宫中婇女、库藏宝物悉当分半。幸愿仁者受之!


耆域答言:我本为太子,国中珍宝具足,不乐治国,故求为医,当行治病。当用土地婇女宝物为?王前听我五愿,外病已愈。今若再听一愿,内病可复除愈。


王言:唯听仁教!

耆域:愿王请佛!从受明法。

于是便为王说佛之功德巍巍特尊。

王闻大喜:今欲遣乌臣以白象迎佛。可得致不?

耆域:不用白象。佛解一切,遥知人心所念。但宿斋戒清净,供具烧香,遥向佛作礼,长跪白请。佛必自来。


王如其言。


佛明日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来。饭食已毕,为王说经。

王意开解,便发无上正真道心,举国大小皆受五戒,恭敬作礼而去。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耆域之母,亦即奈女,非是胎生,而自出于奈树,因名奈女。


奈女十分聪明,向其父亲学习,博知经道,星历诸术,更胜于父。


诸多居士与梵志家女,合五百人,皆往从学,拜其为师。

奈女常与五百弟子,赞授经术,或与园池游戏,及作音乐。

国人不解其故,便生讥谤,呼为淫女。五百弟子皆号淫党。


与奈女同一时期出生的,还有须漫女、波昙女。

须漫女,亦非胎生,而自出于须漫花。

波昙女,亦非胎生,而自出于青莲花。


诸国王闻此二女颜容绝世,来求娉之。

二女(须漫女、波昙女)回绝:我等不由胞胎出生,乃出花草树木之中,是与凡人不同。何宜当随世人乃复嫁耶?


二女复闻奈女聪明,容貌绝世,无与匹者,与我同体(皆非胎生)。

皆辞父母,往事奈女,求作弟子,明经智慧。

此二女皆胜五百弟子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尔时,释迦牟尼佛入维耶梨国。


奈女便率弟子五百人出迎佛,头面作礼,长跪白言:愿佛明日到我园中饭食!


佛默然受之。


奈女还归,办其供具。


佛进入城,国王出宫,迎佛礼毕长跪请佛:愿明日到宫饭食!


佛言:奈女向已前请!王后之矣。


王言:我为国王!至心请佛。奈女但是淫女,日日与其五百弟子行作不轨。何为舍我而应其请?


佛告国王:此女非是淫女。其宿命有大功德,已供养三亿佛。昔曾又与须漫女、波昙女,俱为姊妹。奈女最大,须漫次之,波昙最小。


尔时,三人生于大姓之家,财宝饶富。姊妹相率,供养五百比丘尼,日日施设饮食及作衣服,尽其寿命。


三人常发誓言:愿我后世逢佛!得自然化生、不由胞胎、远离秽垢。今如本愿!生值我时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释迦牟尼佛继续说道:

往昔虽供养比丘尼,然其生在富家,言语娇溢,时时嘲戏比丘尼。

故今受此余殃,虚被淫谤(非是淫女、被诽谤是淫女)。

此五百弟子,尔时亦出力相助供养,同心欢喜,今故会生果复相随。


耆域尔时为贫家子,见奈女供养,意甚慕乐,而无资财,乃常为比丘尼扫除。更发誓言:令我能扫除天下人身病秽!


奈女怜其贫穷,又十分勤快,常呼为子。

其比丘尼有疾病时,常使耆域迎医及合汤药言:令汝后世与我共获是福。


耆域迎医所治悉愈,而乃誓言:愿我后世为大医王!常治一切身四大之病。所向皆愈。


佛告国王:此皆宿日因缘!今故为奈女作子。皆如本愿。


王闻佛语,长跪悔过,却期后日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3部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与第664部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综合整理:


佛明日便与诸比丘,到奈女园,具为说本愿功德。


三女闻经开解,并五百弟子,同时欢喜,出家修行,精勤不懈,皆得阿罗汉道。


佛告阿难:汝当受持!为四众说!莫令断绝。

一切众生慎身口意!勿生憍慢放逸!

奈女往昔时,嘲戏比丘尼故,今被淫谤。

汝当修行身口意业!恒发善愿!闻者随喜信乐受持。

莫生诽谤:堕于三塗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经百千劫,后报为人贫穷下贱,不闻正法,生邪见家。

汝当修行受持读诵,尽未来际常使不绝。


尔时阿难从座而起,稽首礼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:世尊!此法之要当名何经?


佛语阿难:此经名为《奈女耆域因缘经》,修行法用如上。供养比丘比丘尼,施药迎医随喜发誓今获果报,如是受持。


佛说是已,与会大众,天龙八部,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四生


四生

根据经论记载:人……不仅有胎生;还有化生、卵生、湿生。


四生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17卷:

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有此四生。云何为四?所谓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。

云何名为卵生?所谓卵生者,鸡、雀、乌、鹊、孔雀、蛇、鱼……名为卵生。

云何名为胎生?所谓人及畜生,至二足虫……名为胎生。

云何名为湿生?所谓腐肉中虫、厕中虫,如尸中虫,如是之属,名为湿生。

云何名为化生?所谓诸天、大地狱、饿鬼、若人、若畜生……名为化生。


四生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269部《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》第9卷:

四生者:一卵生、二胎生、三湿生、四化生。


云何卵生?

答:若诸有情从卵而生,谓在卵先为卵之所缠裹,后破卵方得出生。此复云何?如鹅鴈孔雀鸲鹆鹦鹉春鹦离黄命命鸟等,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,复有所余诸有情类从卵而生,谓在卵,先为卵之所缠裹,后破卵方出生者皆名卵生。


云何胎生?

答:若诸有情从胎而生谓在胎藏先为胎藏之所缠裹,后破胎藏方得出生。此复云何?如象马驼牛驴羊鹿水牛猪等,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,复有所余诸有情类从胎而生,谓在胎藏先为胎藏之所缠裹,后破胎藏方出生者皆名胎生。


云何湿生?

答:若诸有情展转温暖,展转润湿展转集聚,或依粪聚,或依注道,或依秽厕或依腐肉,或依陈粥或依丛草,或依稠林或依草菴,或依叶窟或依池沼,或依陂湖,或依江河,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出生。此复云何?如蟋蟀飞蛾蚊虻蠓蚋麻生虫等,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,复有所余诸有情类展转温暖广说乃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,方得生者皆名湿生。


云何化生?

答:若诸有情支分具足,根不缺减,无所依托欻尔而生。此复云何?谓一切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,及一分龙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,复有所余诸有情类,支分具足根不缺减,无所依托欻尔生者皆名化生。


四生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272部《鞞婆沙论》第14卷:

欲界一切四生可得,色无色界唯一切化生。(欲界有四种生: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。色界与无色界唯有化生。)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