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伐烦恼之贼
- lingshengshare
- Apr 12
- 4 min read
当伐烦恼之贼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22部《杂宝藏经》之(二十四)整理(上):
昔优填王子,名娑罗那。心乐佛法,出家学道,山林树下,坐禅系念。
时恶生王,与诸婇女,巡行游观,至于此林,顿驾憩息,即便睡眠。
诸婇女等,以王眠故,即共游戏。于一树下,见有比丘,坐禅念定。
往至其所,礼敬问讯。尔时比丘,为其说法。
王后寻觉,求觅婇女。遥见树下,有一比丘,颜貌端正,年轻壮美。
诸婇女等,在前听法。
王即往问:汝得阿罗汉不?答言:不得。
王又问言:汝得阿那含不?答言:不得。
王又问言:汝得斯陀含不?答言:不得。
王又问言:汝得须陀洹不?答言:不得。
王又问言:汝得不净观不?答言:不得。
王便大嗔作是言道:汝都无所得!云何以此凡夫之身,与诸婇女共一处坐。
即捉挝打。
诸婇女言:此比丘实无过!
王倍嗔恚,打得比丘遍身伤坏。
是时比丘心自念言:过去诸佛,能忍辱故,获无上道;又复过去忍辱仙人,被他人割耳鼻断手足,犹尚能忍。况我今日身形固完而当不忍?
如此思惟,默然忍受。
声闻乘:声闻四果(最高果位为阿罗汉)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40部《杂阿含经》第41卷: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四沙门果(声闻四果)。何等为四?
谓须陀洹果(初果)、斯陀含果(二果)、阿那含果(三果)、阿罗汉果(四果)。
何等为须陀洹果?谓三结断,是名须陀洹果。
何等为斯陀含果?谓三结断,贪、恚、痴薄,是名斯陀含果。
何等为阿那含果?谓五下分结断,是名阿那含果。
何等为阿罗汉果?若彼贪欲永尽,瞋恚永尽,愚痴永尽,一切烦恼永尽,是名阿罗汉果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22部《杂宝藏经》之(二十四)整理(下):
王子比丘被打完后,举身疼痛不堪其苦。复作是念:我若在俗,是国王子,当绍王位,兵众势力,不输彼王。今日以我出家单独,便见欺打。
深生懊恼,即欲罢道,还归于家。即向尊者迦旃延所,辞欲还俗。
尊者迦旃延答言:汝今身体被打疼痛,且待明日,小住止息,然后乃去。
时娑罗那,受教即宿。
于其夜半,尊者迦旃延,便为现梦。
王子比丘梦见自身:
罢道归家,父王已崩,即绍王位,大集四兵,伐恶生王。
然而兵破战败,自身也被俘虏。
临被处死,极大怖畏,即生心念,愿见尊者迦旃延。
尔时尊者,于其前现,而语之言:我常为汝说,斗诤求胜,终不可得。
娑罗那言:弟子知错,愿见救济。
尔时迦旃延便向行刑者说道:稍等一会,待我启王。
说完,便向王宫而去。
然行刑者,不肯等待,直接一刀下去。
娑罗那心中惊怖,失声大叫而醒。
醒来之后,便以梦中之事白尊者迦旃延。
尊者答言:生死斗战,都无有胜。所以者何?夫斗战法:以残他为胜。残害之道:现在愚情,用快其意;将来之世,堕于三塗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,受苦无量。冤家不息,轮转五道,终无有竟。
尊者继续说道:汝今欲离生死,当自观身以息怨谤。所以者何?欲灭怨者,当灭烦恼。汝今不伐烦恼之贼!云何乃欲伐恶生王也?
如是种种为其说法。
时娑罗那闻此语已,心开意解获须陀洹;倍加精进,未久行道,得阿罗汉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41部《佛说长阿含经》第1卷:
尔时,如来于大众前上升虚空,结跏趺坐,讲说戒经:忍辱为第一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211部《发菩提心论》摘录:
云何菩萨修行忍辱?
忍辱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。如是忍辱,则能庄严菩提之道。
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忍辱。
修忍辱者:心常谦下一切众生,刚强憍慢舍而不行,见粗恶者起怜愍心,言常柔濡劝化修善,能分别说嗔恚和忍果报差别,是名菩萨初忍辱心。
修忍辱故:远离众恶身心安乐,是名自利;化导众生皆令和顺,是名利他;以己所修无上大忍化诸众生令同己利,是名俱利。
因修忍辱获得端政,人所宗敬,乃至得佛上妙相好,是名庄严菩提之道。
忍辱有三:谓身口意。
云何身忍?若他加恶侵毁挝打,乃至伤害悉能忍受,见诸众生危逼恐惧,以身代之而无疲怠,是名身忍。
云何口忍?若见骂者默受不报,若见非理来呵啧者,当濡语附顺,若有加诬横生诽谤皆当忍受,是名口忍。
云何意忍?见有嗔者心不怀恨,若有触恼其心不乱,若有讥毁心亦无怨,是名意忍。
世间打者有二种:一者实、二者横。
若有罪过若人慊疑为彼所打,自应忍受如服甘露,于彼人所应生恭敬。所以者何?善能教诫调伏于我,令我得离诸过罪故;若横加恶伤害于我,当自思惟我今无罪,当是过去宿业所招,是亦应忍。
复应思念:四大假合五众缘会谁受打者,又观前人如痴如狂,我当愍之。云何不忍?
又骂者亦有二种:一实二虚。
若说实者我应生惭;若说虚者无豫我事,犹如响声亦如风过无损于我,是故应忍。
又嗔者亦尔:他来嗔我我当忍受。若嗔彼者,于未来世当堕恶道受大苦恼。以是因缘,我身若被斫截分离,不应生嗔。应当深观往业因缘,当修慈悲怜愍一切。如是小苦不能忍者,我即不能自调伏心,云何当能调伏众生?令得解脱一切恶法成无上果。
若有智人乐修忍辱,是人常得颜貌端正多饶财宝,人见欢喜敬仰伏从。
复当观察,若人形残颜色丑恶,诸根不具乏于财物,当知皆是嗔因缘得。
以是因缘,智者应当深修忍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