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福修慧不偏废
- lingshengshare
- Oct 15, 2024
- 3 min read
修福修慧不偏废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465部《经律异相》第17卷《罗汉与象先身兄弟行善不同第十六》与乾隆大藏经第1359部《众经撰杂譬喻经》之(十九)整理:
往昔迦葉佛时,有兄弟二人,出家俱为沙门。
其兄:喜好持戒坐禅,一心求道,不好布施。
其弟:虽好布施修福,但喜破戒,不修定慧。(戒、定、慧:亦称三无漏学)
释迦牟尼佛出世之时,兄弟二人的境遇截然不同。
其兄:值佛出家修道,即时得阿罗汉道(往昔喜好持戒坐禅一心求道),但因福薄(往昔不好布施),常常衣食不充,与诸伴等游行乞食,常独不饱而还。
其弟:堕于象中(往昔破戒不修定慧),力大无比,为国王所爱,供给此象随其所须,更以金银珍宝璎珞其身(往昔好喜布施修福)。
尔时,其兄比丘,游行乞食七日不得,末后得少粗食而得存命,得知此象与己乃是前世兄弟。
便往象前,手捉象耳而语之言:我与汝俱有罪。
象便思惟比丘之语,即得自识宿命,乃见前世因缘。
象便愁忧不复饮食。
官吏见此象不复饮食,恐其丧命,便向国王禀报。
王问官吏:先前可曾有人犯象?
官吏答言:唯见一沙门至象边耳语。
国王派人觅得沙门,问其而言:至我象边何所道说?
沙门答王:无所多说直语象言:我与汝俱有罪。
接着沙门便将兄弟二人前世因缘之事,如实道来。
国王听闻,幡然领悟,便放沙门,不再追责。
以是之故:戒施兼行莫偏执,修福修慧不偏废。
据佛经记载,对于出家人而言,化缘所得食物,先分他人后再自食,是谓出家人布施。
据乾隆大藏经第442部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记载:
佛告阿难:汝常闻我毗奈耶中,宣说修行三决定义。
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
身心之乐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21卷摘录:
一时,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四人出现于世。云何为四?或有人身乐、心不乐,或有人心乐、身不乐,或有人心亦不乐、身亦不乐,或有人身亦乐、心亦乐。
彼何等人身乐、心不乐?
于是,作福凡夫人,于四事供养衣被、饮食、床卧具、病瘦医药,无所短乏,但不免饿鬼、畜生、地狱道,亦复不免恶趣中。
是谓此人身乐、心不乐。
彼何等人心乐、身不乐?
所谓阿罗汉不作功德,于是四事供养之中,不能自办,终不能得,但免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之道,犹如罗汉唯喻比丘。
是谓此人心乐、身不乐。
彼何等人身亦不乐、心亦不乐?
所谓凡夫之人不作功德,不能得四事供养衣被、饮食、床卧具、病瘦医药,恒不免地狱、饿鬼、畜生道。
是谓此人身亦不乐、心亦不乐。
彼何等人身亦乐、心亦乐?
所谓作功德阿罗汉,四事供养无所短乏,衣被、饮食、床卧具、病瘦医药,复免地狱、饿鬼、畜生道,所谓尸波罗比丘是。
是谓,比丘,世间有此四人。是故,比丘,当求方便,当如尸波罗比丘。如是,诸比丘,当作是学!
尔时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