冤家宜解不宜结
- lingshengshare
- Oct 15, 2024
- 3 min read
冤家宜解不宜结
根据大正新修大藏经No.208《众经撰杂譬喻》之(三十七)整理:
昔有一人,娶了两妇。
小妇生一男儿,端正可爱。
大妇无儿,内心嫉妒,但却佯装爱念。
小儿一岁,大妇以针刺小儿头令入皮肉。
小儿啼哭不复饮乳,七日便死。
大妇亦复啼哭,家中皆知大妇爱念,便无怀疑。
小妇昼夜啼哭,伤心欲绝。
后来得知,自己儿子是被大妇所伤,便欲报仇。
小妇行诣塔寺问诸比丘:大德!欲求心中所愿,当修何功德?
诸比丘答言:欲求所愿者,当受持八关斋戒,所求如意。
小妇从比丘受八关斋戒,离去之后,七日便死。
小妇死后,转生投胎便来大妇家中,成为大妇女儿。
大妇得女,甚为爱之,然此女年一岁便死。
大妇甚为悲伤(比起之前小妇丧子之痛,有过之而无不及)。
如是转生投胎七返(或两年、或三年、或四五年、或六七年)。
最后一次前来投胎,年满十四,已许配人,垂当出门,即便卒死。
大妇啼哭忧恼,停尸棺中不肯盖之,日日看视。
冤家宜解不宜结
根据大正新修大藏经No.208《众经撰杂譬喻》之(三十七)整理:
二十余日,有沙门(阿罗汉),见往欲度脱之,便到其家从乞。
大妇令婢女持一钵饭与之。
沙门(阿罗汉)不肯取,而语婢女:欲得见汝主人。
婢女还报:欲见大家。
大妇答言:我今忧愁垂死,何能出见沙门?汝为持物与之令去。
婢女复出持物与之,沙门故不肯去,而言:欲见主人。
如是数反,大妇愁忧,便言:呼来!
沙门见妇面色憔悴,问道:何为乃尔?
于是大妇便将前后生七个女儿却都早亡之事,如实相告。
今此女儿最大,年满十四,已许配人,垂当出门,即便卒死。
沙门问言:汝家小妇今何所在?小妇之儿为何等死?
大妇听闻此语,默然不答,心中惭愧,不敢复言。
沙门言道:汝杀人子,令其母(小妇)愁忧懊恼而死,故来为汝作女,前后七返,是汝怨家,欲以忧毒杀汝。
大妇深感惭愧,欲从沙门受戒。
沙门便言:明日来诣寺中。
冤家宜解不宜结
根据大正新修大藏经No.208《众经撰杂譬喻》之(三十七)整理:
其女(年满十四之女)死后,便堕恶道,受毒蛇身。
当得知大妇当行受戒,毒蛇便于道中待之,欲啮杀之。
大妇道中遇蛇,大为惊怖,心念:我欲至沙门所受戒,此蛇何以挡我道前,令不得行?
沙门知之,便往大妇所在。
大妇见沙门来,大喜便前作礼。
沙门语毒蛇言:大妇杀汝儿,汝今懊恼已七返。今此妇行受戒,汝断其道,汝当世世入泥犁中(泥犁:亦译地狱),无有竟时。今受毒蛇身,何如此妇身?
毒蛇闻沙门语,便乃自知宿命,持头着地,思沙门语。
沙门咒愿言:今汝二人宿命更相懊恼,罪过从此各毕,于是世世莫复恶意相向。
二俱忏讫,蛇即命终,便生人中。于时听沙门语,心开意解即生欢喜,得须陀洹,便随沙门受戒作优婆夷。
是故罪业怨对如此,不可不慎之。
四沙门果(声闻四果)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40部《杂阿含经》第41卷: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四沙门果。何等为四?谓须陀洹果(初果)、斯陀含果(二果)、阿那含果(三果)、阿罗汉果(四果)。
何等为须陀洹果?谓三结断,是名须陀洹果。
何等为斯陀含果?谓三结断,贪、恚、痴薄,是名斯陀含果。
何等为阿那含果?谓五下分结断,是名阿那含果。
何等为阿罗汉果?若彼贪欲永尽,瞋恚永尽,愚痴永尽,一切烦恼永尽,是名阿罗汉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