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心之杀
- lingshengshare
- Oct 15, 2024
- 6 min read
无心之杀
根据《太平广记》第125卷之(榼头师)记载:
梁武帝登基之后,敬信三宝(佛、法、僧)。
当时,有位禅师,名叫榼头,梁武帝非常敬佩他,便下诏派人请榼头禅师进见。
吏使便奉圣旨,去请榼头禅师进宫。
来到王宫之后,梁武帝正好与人下棋,恰到杀棋。
尽管吏使禀报再三,但梁武帝下棋入迷太深,根本没有听见,嘴里一再嘀咕:杀掉!杀掉!
吏使一听,以为皇帝要杀榼头禅师,便将榼头禅师推出去砍了!
等梁武帝下完棋之后,便对吏使说道:唤榼头禅师。
吏使答道:已奉圣旨杀了。
梁武帝大惊,才明白是杀棋时自己的无心之言,便问吏使:榼头禅师临死之前说了什么?
吏使回答:禅师说:贫僧无罪!只是前世做沙弥时,锄草之际,无心之过,断送了一条蚯蚓的性命。圣上(梁武帝)即是当时的那条蚯蚓。现在是我自己的业报来了。
梁武帝听了,泪流满面,悔恨不已。
原文如下:
梁有榼头师者,极精进。梁武帝甚敬信之。
后敕使唤榼头师。帝方与人棊,欲杀一段,应声曰:杀却。
使遽出而斩之。
帝棊罢,曰:唤师。
使咨曰:向者陛下令人杀却,臣已杀讫。
帝叹曰:师临死之时,有何所言?
使曰:师云:贫道无罪。前刧为沙弥时,以锹刬地,误断一曲蟮,帝时为蟮。今此报也。
帝流泪悔恨,亦无及焉。
无心之杀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《贤愚因缘经》第9卷(儿误杀父缘品第四十二)整理:
如是我闻:一时,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有一老翁,早失其妇,独与儿居,困无财宝。
觉世非常,念欲出家,即往佛所,求索入道。时佛怜愍,即听出家。
于时其父便作比丘;时儿年小即为沙弥。恒共其父,入村乞食,暮还所止。
时有一村,最为边远,至彼乞食,逼暮当还。
其父年老,行步迟缓,其儿恐惧,畏诸毒兽,急扶其父,推之进路。
执之不固,推父倒地,应时其父,当手而死。父死之后,独至佛所。
时诸比丘问沙弥言:汝朝与师至村乞食。今为所在?
沙弥答言:我向与师至彼乞食,日暮还时师行小迟,我时恐怖故急推之,推之手急扑师着地,我师于时即死道中。
时诸比丘呵责沙弥:汝大恶人!杀父杀师。
即以白佛。
佛告之言:此师虽死。不以恶意。
即问沙弥:汝杀师不?
沙弥答言:我实排之。不以恶意而杀父也。
佛可其语:如是沙弥!我知汝心无有恶意。过去世时亦复如是,无有恶意而相杀害。
时诸比丘闻佛语已,即共白佛:不审世尊过去世时,斯人父子有何因缘而便相杀?
佛言:谛听。吾当说之。
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。父子二人,共住一处。时父病极于时睡卧。多有虻蝇数来恼触。父即令儿遮逐其蝇,望得安眠以解疲劳。时儿急遮,蝇遂数来,数来不止,儿便嗔恚,即持大杖,伺蝇当杀。时诸虻蝇,竞来父额,以杖打之,即杀其父。当于尔时,亦非恶意。
比丘当知:尔时父者,此沙弥是。时儿以杖打父额者,今彼死比丘是。由于尔时无有恶心,以杖打父杀之,不以恶意。今还相报,亦非故杀。
于时沙弥,渐渐修学,勤加不懈,遂得罗汉。
时诸比丘,闻佛所说,心悉信解,欢喜奉行。
罪的轻重大小
罪的轻重大小:
波罗夷、偷兰遮(偷罗遮)、波逸提、突吉罗。
从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《十诵律》、乾隆大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、乾隆大藏第1117部《弥沙塞部五分律》关于杀戒部分的记载来看:
比丘(比丘尼)若无杀心(不以杀心、误杀众生):人畜虽死,无犯。
比丘(比丘尼)若起杀心,无论是亲手杀还是教人(派人)杀:人若死,得波罗夷;人不死,得偷兰遮。
比丘(比丘尼)若起杀心,断畜生命,得波逸提。
比丘(比丘尼)打畜生,得突吉罗。
佛经原文摘录如下: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《十诵律》第64卷摘录:
比丘杀心打人,是人若死,得波罗夷;若不死,得偷兰遮。
比丘狂以杀心打他:若是人死,得波罗夷;若不死,得偷兰遮。
比丘以杀心,遣使杀某甲人:是人若死,是比丘得波罗夷;若不死,得偷兰遮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《十诵律》第64卷摘录:
有比丘杀一猕猴。诸比丘言:汝得波罗夷。
是比丘言:何以故?诸比丘言:猕猴似人。若杀与人何异!
是比丘生疑:我将无得波罗夷耶?以事白佛。
佛言:不得波罗夷,得波逸提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第56卷摘录:
时有比丘杀猕猴。彼疑我断人命波罗夷?诸比丘白佛。
佛言:无犯。断畜生命波逸提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第56卷摘录:
尔时耆阇崛山有牧牛人放牛,比丘以石打彼牛角。石迸堕放牛人上即死。
疑。佛问言:汝以何心?答言:不以杀心。
佛言:无犯。打畜生不能变化者突吉罗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《弥沙塞部五分律》第2卷摘录:
若比丘作是念:我当杀彼人。
发心时突吉罗;作方便时偷罗遮;死者波罗夷。
若杀非人偷罗遮;若杀畜生波逸提。比丘尼亦如是。
不以杀心无犯
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《弥沙塞部五分律》第2卷摘录:
若比丘作是念:我当杀彼人,发心时突吉罗;作方便时偷罗遮;死者波罗夷。若杀非人偷罗遮;若杀畜生波逸提。比丘尼亦如是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第56卷摘录:
时有比丘腋下有痈肿,有比丘为按。语彼语言:莫按莫按。
而故为按之不止,遂便命过。疑。
佛问言:汝以何心?答言:不以杀心。佛言:无犯。而不应如是强按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第56卷摘录:
时有比丘通身肿,有比丘以急躁药涂之。彼言:止止莫涂,我患热痛。
彼言:小忍当得除差。涂之不止,遂便命过。疑。
佛问言:汝以何心?答言:不以杀心。佛言:无犯。而不应如是强涂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第56卷摘录:
时有比丘从荫中移病比丘至日中,彼病者命过。疑。
佛言:无犯。从日中至荫处亦无犯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第56卷摘录:
病者自欲从荫中至日中,从日中至荫中,病者命过。彼扶者疑。
佛言:无犯。
若扶病人出屋若入屋,病者命过。疑。
佛言:无犯。病人自欲出屋扶出屋,自欲入屋扶入屋,而命过。扶者无犯。扶病人至大便处命过,若扶还屋命过,尽无犯。扶病人至小便处命过,若还屋命过,尽无犯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第56卷摘录:
时有比丘患疟,有比丘强压上。彼病者言:莫压莫压。
压之不已,遂便命过。疑。
佛问言:汝以何心?答言:不以杀心。
佛言:无犯。而不应如是强压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第56卷摘录:
时有比丘病,余比丘往问讯,拨衣看面问言:长老病小差不?彼言:莫拨莫拨。
彼拨之不已,遂便命过。疑。
佛问言:汝以何心?答言:不以杀心。佛言:无犯。而不应强拨。
故夺命者先有杀心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《弥沙塞部五分律》第8卷摘录:
佛在舍卫城。
尔时,长老迦留陀夷,以不喜见恶比丘故,亦不喜见乌。诸白衣捉弹来看。
时有群乌集于屋上,语言:此乌成就弊恶比丘十法:一者悭惜、二者贪余、三者强颜、四者耐辱、五者蛆弊、六者无慈悲、七者悕望、八者无厌、九者藏积、十者喜忘。此乌有是十法。汝等欲杀不?
有不信罪福者答言:欲杀。即取其弹语诸人言:欲弹何处?
有言:可弹左眼。即着左眼而死。
又言:可弹右眼。即着右眼而死。
如是须臾乃至数十。
诸不信乐佛法者便讥呵言:此辈沙门常说慈愍护念众生,而今残害无道,无沙门行,破沙门法。
诸长老比丘闻,种种呵责,以是白佛。
佛以是事,集比丘僧,问迦留陀夷:汝实尔不?
答言:实尔!世尊!
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:今为诸比丘结戒。
从今是戒,应如是说:若比丘夺畜生命,波逸提。
有诸比丘在道路行,或牵财物或熏钵,时误杀诸虫,皆生惭愧,亦有悔过出罪者。
以是白佛。
佛以是事,集比丘僧,告诸比丘:若误杀众生,犯波逸提,无有是处。
从今是戒,应如是说:若比丘故夺畜生命,波逸提。畜生者:除龙余畜生是。故夺命者:先有杀心,而断其命。若夺畜生命随多少,一一波逸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