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千人得度之因缘

  • lingshengshare
  • May 29, 2024
  • 4 min read

 

千人得度之因缘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2卷(刀仗品第十八)整理:


一时,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为天龙鬼神说法。


东方国中,有五百梵志,欲往恒河水边。

岸边有三祠神池,意欲沐浴垢秽求仙。

半路粮绝,并在沼泽中迷路。

遥远望见一棵大树,心想如果有人居住,那就有救了。

可到树下后,却发现一无所有。

五百梵志,举声大哭而言:这下要饿死在沼泽中了。


尔时,有一树神现身,问诸梵志:道士从何而来欲往何所?

同声答言:欲往神池,澡浴望仙。今日饥渴,幸哀矜济。


树神随即举手,百味饮食从手流溢,给众饭食皆得饱满,其余食饮足供道粮。


临当别去诣神请问:本行何德致此巍巍?


树神答言:吾前世居在舍卫国。尔时,国中有大臣名为须达,请佛僧供养饮食,往市集购买酪,在无人提酪的情况下,左顾右盼,看到我,便请我提之。我便帮着提酪,一起来到精舍,共为操办。饭后,俨然听法,一切欢喜称善无量,并受八关斋戒。


晚上到家,妻子怪问:为何不吃晚饭?

我告诉妻子:白天于市集遇见长者须达,于园饭佛,今持八关斋戒(过日中不得食)。


妻子嗔恚忿然而言:瞿昙乱俗奚足采纳?君毁遗则祸从此兴。

于是无奈我便与共吃晚饭,由此破犯斋戒。


因为愚妻败我斋戒之法,命终之后,便来生此,作此树神。如果能持斋戒完毕,应生天上封受自然。由于提酪之福,今此手出饮食。













千人得度之因缘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2卷(刀仗品第十八)整理:


五百梵志闻已,迷解信受,旋还舍卫。

路经一国,国中有长者名为美音,为人恩仁,众人敬仰,梵志借宿。

美音长者问言:道士从哪里来?要到哪里去?


诸梵志具陈树神功德,今欲往舍卫国找须达长者询问八关斋戒之法,希望由此蒙福。

美音长者听闻,欢喜踊跃,询问宗室:谁能共行受八关斋戒法?

最终合五百长者,威仪严出,共诣舍卫。


未至精舍,路上恰逢须达,遇而不识而问:请问须达长者住在哪里?

对言:在下即是须达。

梵志众等喜极而叹:吾愿成矣!

须达听闻来者意欲受持八关斋戒,便道:所求大善!吾有尊师名号如来。众祐度脱,近在祇洹(精舍),今可一同前往,亲自恭敬礼拜。


一行人等,共至佛所,五体投地,退坐一面,情喜难量,皆共长跪,而白佛言:本来欲至神池沐浴求仙,经由树神所陈,是故投化愿示极灵。


于是,世尊因其所行而说偈言:虽倮剪发,长服草衣,沐浴踞石,奈疑结何?不伐杀烧,亦不求胜,仁爱天下,所适无怨。


五百梵志闻偈欢喜,皆作沙门得应真道。美音宗等逮得法眼。


诸比丘白佛言:五百梵志及美音等五百长者,本行何德乃速得道?


释迦牟尼佛告言:过去久远,时世有佛,名为迦葉,为诸弟子说法。时有梵志长者等千人,同发是言:未来五浊之时,令我等皆见释迦牟尼佛。尔时梵志者,今此五百梵志是;尔时长者等,今美音等五百长者是。从是因缘,见我便解。


诸比丘众,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










时食与非时食


四众弟子(亦译:四辈弟子、四部弟子)

通常是指:出家二众:比丘、比丘尼。在家二众:优婆塞、优婆夷。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599部《翻译名义集》记载:

优婆塞(在家男众):西域称为邬波索迦、唐代称为近事男。

优婆夷(在家女众):西域称为邬波斯迦、唐代称为近事女。


出家四众:

比  丘(出家男众):年满二十、受具足戒。

比丘尼(出家女众):年满二十、受具足戒。

沙  弥(出家男众):受持十戒。

沙弥尼(出家女众):受持十戒。


在家二众:

优婆塞(在家男众):受持五戒、或受持八关斋戒。

优婆夷(在家女众):受持五戒、或受持八关斋戒。


除五戒之外,出家四众所持戒律(具足戒、十戒)以及在家二众所持的八关斋戒,都包括:不非时食。


什么是时食?什么是非时食?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《十诵律》第13卷:

非时者:过日中至地未了,是中间名非时。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第14卷:

时者:明相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,四天下食亦尔。非时者: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。


由此可见:

对于出家人而言,过日中不得食(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过午不食)。

对于在家人来说,如果受持八关斋戒,同样过日中不得食。

受持八关斋戒,过日中食(譬如晚上吃饭)就是破犯斋戒。但如果仅受持五戒(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),则其饮食时间并无禁制。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