槃特尊者的故事
- lingshengshare
- May 29, 2024
- 8 min read
槃特尊者的故事
槃特兄弟二人:
其兄摩诃槃特(亦译:大路),天资聪颖。
其弟周利槃特(亦译:小路、朱利槃特、周利般特),天性愚钝。
释迦牟尼佛,以扫篲二字,教授周利槃特,令其诵持,随即证得阿罗汉果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11卷整理:
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,尊者摩诃槃特(已证得阿罗汉果)语其弟朱利槃特而言:汝若不能持戒(由于朱利槃特天性愚钝无法背诵牢记戒律),还是还俗作白衣吧。
是时,朱利槃特闻此语已,便往门外,立而堕泪。
尔时世尊以天眼观其悲泣不能自胜,从静室起至精舍门外,问朱利槃特:何故在此悲泣?
朱利槃特报言:世尊!我无法牢记戒律,遭兄驱逐,令还俗作白衣。是故悲泣!
世尊告言:勿怀畏怖!不由汝兄!
时世尊手执朱利槃特至静室就坐,复教诵念扫篲二字。
朱利槃特诵得扫,忘记篲;诵得篲,复忘扫。如此乃经数日。
尔时,朱利槃特复作是念:扫篲复名除垢。何者是除?何者是垢?垢者灰土瓦石,除者清净也。
复作是念:世尊何故以此教我?今当思惟此义。
便作是念:今我身上,亦有尘垢,缚结是垢,智慧是除。我今可以智慧之篲,扫此结缚。
尔时,尊者朱利槃特,即自思惟色、痛(受)、想、行、识成败已,便得解脱,证阿罗汉果。所谓生死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。
槃特尊者的故事
槃特兄弟,其兄摩诃槃特(亦译:大路),天资聪颖;其弟周利槃特(亦译:朱利槃特、周利般特、小路),天性愚钝,亦被世人称为愚路。
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其天性愚钝呢?佛经记载了其中的因缘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725部《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》(朱利般特品第二十一)与乾隆大藏经第1113部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》第31卷整理:
时诸比丘问世尊言:今此愚路(周利槃特尊者),先作何业得受人身而极愚钝?
释迦牟尼佛告诸比丘:往昔人寿二万岁时,迦葉佛出现于世。
尔时,愚路出家,作迦葉佛弟子,然其禀性悭法,不曾教人,乃至一偈四句亦不为说。
命终之后生在天宫,从彼死已堕在人趣,生贩猪家。年渐长大,屠猪为业。
于其村侧有一大河,渡河不远有一聚落。节会日至,屠夫念言:我今若多杀猪持肉卖者,傥无交易肉皆烂坏,钱有损失。应该将猪活着运到彼村,日至方屠,以卖其肉。
遂将活猪,赶上船只,用绳系缚。
时猪相触摇动船只,其猪及船一时倾没,猪都死了,屠夫也随波漂流去。
于河岸边有五百独觉,依林而住。是时有一独觉,河边取水。
遥见一人随流而下,乃作是念:此沿流者为死为活?
审细观察知是活人,即现神通,长舒右手如象王鼻,牵取其人。
时彼溺人吐水既尽,见有人踪,寻迹而行至独觉处,致礼敬已,求依止住。
于日日中,为诸独觉,采花摘果,取诸根叶,以相给侍。
时诸独觉,咸加趺坐,静虑而住。
屠夫见已,亦学加趺,于后命终生天,从彼终已生此人中。
释迦牟尼佛告诸比丘:尔时屠猪人者,即此愚路比丘是。由于彼时悭吝于法,乃至一偈四句不为人说,又多屠猪,由是业缘至愚至钝。是故汝等比丘,不应悭法,于诸有情常生悲愍,以清净心为他说法。当如是学!
槃特尊者的故事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40卷整理:
一时,释迦牟尼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,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。
尔时,满呼王子至世尊所,头面礼足,在一面坐,白世尊言:我曾闻朱利槃特(亦译:周利槃特)比丘与梵志(外道)共论,然此比丘不能对答。我又曾闻如来弟子众中,此比丘最暗钝无有慧明。
佛告王子:朱利槃特比丘有神足之力,得上人之法,不习世间谈论之宜。此比丘者极有妙义。
是时满呼王子白世尊言:佛虽说尔,然我意中犹生此念:云何有大神力,而不能与彼外道异学而共论议?我今请佛及比丘僧,唯除朱利槃特一人。
是时,世尊默然受请。
次日,世尊将钵留给朱利槃特,与诸比丘众,前后围绕,入罗阅城,至王子所,各次第坐。
尔时,王子白世尊言:惟愿如来手授我钵!我今躬欲自饭如来。
佛告王子:今钵在朱利槃特比丘所,竟不持来。
王子白佛:愿世尊遣一比丘往取钵来!
佛告王子:汝今自往取如来钵来!
尔时,朱利槃特比丘化作五百华树,其树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而坐。
王子闻佛教已,即往取钵,遥见五百树下,皆有朱利槃特比丘,于树下坐禅,便作是念: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?
满呼王子即还,而白佛言:彼园中均是朱利槃特比丘,不知何者才是朱利槃特比丘?
佛告王子:最在中央,可作是说:其实是朱利槃特比丘者,愿从座起!
满呼王子受教,复至园中在中央立,而作是说:其实是朱利槃持比丘者,愿从座起!
王子作是语已,其余五百化比丘自然消灭,唯有一朱利槃特比丘在。
是时,满呼王子与朱利槃持比丘共至世尊所,头面礼足,在一面立。
槃特尊者的故事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39部《增壹阿含经》第40卷整理:
尔时,满呼王子白佛言:惟愿世尊今自忏悔!不信如来言教。
佛告王子:听汝忏悔!如来所说终无有二。今此朱利槃持比丘习于神足,不学余法,此比丘恒以神足与人说法。
是时,佛复告诸比丘:我声闻中第一比丘,变化身形,能大能小,无有如朱利槃特比丘者。
满呼王子手自斟酌,供养众僧;除去钵器,更取小座,在如来前,叉手白世尊言:惟愿世尊听朱利槃特比丘恒至我家,随其所须衣被、杂物、沙门之法,尽在我家取之,当尽形寿供给所须。
佛告王子:王子!汝今还向朱利槃特比丘忏悔,躬自请之!
是时,满呼王子即时向朱利槃特比丘作礼,自称姓名,求其忏悔:大神足比丘,生意轻慢,自今之后更不敢犯。惟愿受忏悔!
朱利槃特比丘报言:听汝悔过!后莫复犯!亦莫复诽谤贤圣。王子当知:其有众生诽谤圣贤者,当堕三恶趣生地狱中。当作是学!
尔时,佛与满呼王子,说极妙之法,劝发令喜。
满呼王子,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槃特尊者的故事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《十诵律》第11卷整理:
一时,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。
世尊告诸比丘:我教化四众疲极,令诸比丘教诫比丘尼。
尔时诸比丘受佛教已,次第教诫比丘尼。上座比丘次第教诫已竟,次至长老般特(亦译:周利槃特、朱利槃特)。
时阿难往语般特:汝明日教诫比丘尼。
般特语阿难言:我钝根不多闻,未有所知,四月之中乃能背诵一偈:智者身口意,不作一切恶,常系念现前,舍离于诸欲,亦不受世间,无益之苦行。
阿难再三语般特言:诸上座已教诫竟,今次到汝,明日应教诫比丘尼。
次日,诸比丘尼听闻,今日般特比丘教诫,皆生轻心(轻蔑憍慢),共相论言:今此般特比丘,四个月里只能背诵一偈,我等早已熟背。所未闻法云何得闻?所未知法云何得知?
时五百比丘尼,出王园比丘尼精舍,至长老般特所,謦欬作声:大德般特长老出来!
长老般特闻声即出,以柔软语告诸姊妹:当知我钝根少所读诵,四月之中得诵一偈:智者身口意,不作一切恶,常系念现前,舍离于诸欲,亦不受世间,无益之苦行。
长老般特继续说道:我当随所知说。汝等当一心行不放逸法。何以故?所有助道善法,皆以不放逸为本。乃至诸佛,皆从一心不放逸行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作是语已,长老般特即现神通,于座上没,飞虚空中。入火光三昧,身出光焰,青黄赤白种种色光。
诸比丘尼见长老般特如是神力,轻心尽灭,生信敬心,折伏憍慢。
众中有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;有种声闻道因缘、有种辟支佛道因缘、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者。
槃特尊者的故事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2卷(述千品第十六)整理:
般特尊者(亦译:周利槃特、朱利槃特)由于愚钝,城里大小,皆有耳闻。
一时,波斯匿王,请佛众僧于王宫殿会。
世尊知道般特已证得阿罗汉果,欲现其威神,与钵令持,随后而行。
门卫听说识知般特,不让其进门,更是说道:卿为沙门无有智慧,一偈不了受请何为?吾是俗人由尚知偈,施卿无益不须入门。
尔时般特即住门外。
世尊坐正殿上,行水已毕。般特即擎钵申臂,遥以授佛。
王及群臣夫人太子,众会四辈,见臂来入,不见其形,怪而问佛:是何人臂?
世尊告言:此是般特比丘之臂也。近日得道,持钵随吾而来,门卫不让其进,所以申臂授吾钵耳。
王即请入,威神倍常。
时王问佛:听闻般特本性愚钝,方知一偈何缘得道?
佛告王言:学不必多,行之为上。般特解一偈义,精理入神,身口意寂,净如天金。人虽多学,不解不行,徒丧识想,有何益哉?
于是世尊即说偈言:
虽诵千章,句义不正,不如一要,闻可灭恶。
虽诵千言,不义何益,不如一义,闻行可度。
虽多诵经,不解何益,解一法句,行可得道。
佛说偈已,三百比丘得阿罗汉道,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欢喜。
槃特尊者的故事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14部《出曜经》第13卷整理:
昔佛在罗阅城竹园迦兰陀所。
尔时药王耆域,请佛及比丘僧,唯除般特(亦译:周利槃特、朱利槃特)一人。所以然者?以彼般特四月之中不能诵得扫篲(扫帚)二字。
尔时如来及比丘僧,往到彼家各次第坐。
耆域即起行清净水,如来不受清净水,耆域白佛:不审如来以何因缘不受水?
佛告耆域:今此众中无有般特比丘,是故不受水耳。
耆域白佛:此般特比丘,四月之中不能诵得扫篲(扫帚)二字。何故而请此人?
佛告耆域:汝若不请般特,吾不受清净水。
时耆域承佛教诫,即遣人往唤般特前来。
时佛告贤者阿难,汝授钵与般特。
佛复告般特:莫起于坐,遥授钵盂着如来手中。
般特受佛教,即现神足之力。
尔时,耆域见神力如是,乃自悔责。即生恭敬心向般特比丘,对其余五百人乃不殷勤。
槃特尊者的故事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14部《出曜经》第13卷整理:
尔时,世尊广说往昔因缘。
过去久远无数世时,尔时耆域,身为贩马商人,驱赶千匹马往至他国。
半路上有一马产驹。贩马商人,即以驹送与路人,继续前行,至他国乃见国王。
国王见千匹马中,有一匹马悲鸣声与众不同,知道此马必已生驹,其驹长大价值等此千匹马。
国王便告:若得此驹者,诸马尽买;若不得驹者,吾不买马。
贩马商人回忆想起:此马母曾于半路上产驹,自己以驹送与路人了。
时驹未经数日,便作人语告其主言:如果贩马商人来索要我,开价五百匹马,不得五百匹马莫持与之。
几天之后,贩马商人来此道言:昔日曾以马驹付托,今日欲以一匹好马赎之,愿见相还。
其人答言:吾本不强从君索驹,自君去后,勤苦养活,若今以五百匹马赎尔,乃当相还。
于是贩马商人,便以五百匹马赎驹。
佛告耆域:汝昔薄贱马驹,后以五百匹马赎取,先贱而后贵,今亦如是。请五百比丘,留般特一人,今反贵重般特,薄贱五百人。斯缘久矣,非适今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