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国王得道难免罪报

  • lingshengshare
  • May 2, 2024
  • 3 min read

 

国王得道难免罪报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1卷(惟念品第六)与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1卷(言语品第八)整理:


昔日释迦牟尼佛在世之时,弗加沙王与瓶沙王为亲友。


瓶沙王已知佛道,弗加沙王未知佛道。


尔时,弗加沙王作七宝华赠瓶沙王。


瓶沙王得之,转奉上佛,而白佛言:弗加沙王与我为友,赠我此华今已上佛。愿令彼王心开意解,见佛闻法奉敬圣众。当以何物以报所赠?


佛告瓶沙王:写十二因缘经,送持与之。彼王得经,心必信解。


时瓶沙王,即写经卷,另书信言:卿以宝华相赠,今以法华相上。详思其义,果报深美。


弗加沙王得经读之,思量片刻信解感叹:道化真妙精义安神,国荣五欲忧恼之元,累劫习迷始今乃寤,顾视流俗无可贪乐。


尔时,弗加沙王,即召群臣,付国并立太子为王,自行剃头出家,乃作沙门,法服持钵,往诣罗阅只城(王舍城)外。


在陶家窑中寄宿。打算次日入城,当至佛所,奉受经戒。



十二因缘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76部《佛说稻秆经》:

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(愁叹苦忧恼)。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845部《毗婆尸佛经》:

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(忧悲苦恼)。











国王得道难免罪报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1卷(惟念品第六)与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1卷(言语品第八)整理:


尔时,世尊以神通乃知:弗加沙,明日即将命终。故其从远而来,无法见佛,复不闻经。


世尊怜愍,化作沙门,往至陶家,欲求寄宿。


陶家告言:之前也有一沙门,在彼窑中,汝可与其共宿。


所化沙门,把草入窑坐于一面,便问弗加沙:从何所来师为是谁?以何因缘行作沙门?为见佛未?


弗加沙告言:吾未见佛,但闻十二因缘,便作沙门。明日入城,当往见佛。


化沙门乃言:人命危脆朝夕有变,无常宿对卒至无期,但当观身四大所由,合成散灭各还其本,思惟觉意空净无想,专念三宝布施戒德,能知无常见佛无异。


时化沙门,更说偈言:夫人得善利,乃来自归佛,是故当昼夜,常念佛法众,己知自觉意,是为佛弟子,常当昼夜念,佛与法及众,念身念非常,念戒布施德,空不愿无想,昼夜当念是。


尔时,弗加沙王,闻说非常之要,思惟意定,即得阿那含道(声闻三果)。


世尊知其意解,为现佛身光明相好。


弗加沙王,惊喜踊跃,稽首作礼。

佛重告言:罪对无常毕故莫恐!

弗加沙王:敬奉尊教!















国王得道难免罪报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1卷(惟念品第六)与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1卷(言语品第八)整理:


次日,弗加沙王入城,于城门中逢一牛犊,抵杀弗加沙王,溃腹命终,即生天上。


佛派遣诸弟子,而为起塔。


尔时,牛主吓坏了,赶紧将牛转卖给他人。


有人买下牛后,欲牵牛回,牛从其后又复抵杀其主。


其主之子得闻,嗔恚杀牛,于市卖肉。


有种田人,买下牛头,担回田舍,坐树下休息时,将牛头挂在树枝上。


须臾绳断,牛头掉落,角刺其人,即时命终。


众人纷纷传言:此牛一日之中,乃杀三人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国王得道难免罪报

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1卷(惟念品第六)与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《法句譬喻经》第1卷(言语品第八)整理:


瓶沙王听闻好友弗加沙王为牛所杀,更闻此牛一日之中夺三人命,怪其如此,即与群臣行诣佛所,礼毕却坐叉手白佛:世尊!今有一牛连杀三人,有何因缘?


佛告瓶沙王:罪对乃有因缘。


瓶沙王:愿闻其详!


佛告瓶沙王:往昔有贾客三人,到他国经商谋生。

尔时三人,寄住孤独老母家中。

见老母孤独一人,便趁其不在,没给钱就溜了。

老母归来不见三人,从邻居处得知,三人皆已离去。

老母嗔恚,便一路追逐而寻。

追上三人,向三人讨要住房的钱。

三贾客逆骂妄语道:之前不是已经给过钱了么?怎么还来讨要?

三人同声抵赖,不给房钱。


老母由于势单力薄,奈何不了三人,懊恼咒誓而语三贾客:我今穷厄,还被你们赖账。愿我后世所生之处,若当相遇,要当杀汝。即便得道,终不相放,杀汝乃休,不然不止。


佛告瓶沙王:尔时老母,今此牛也。尔时三贾客者,今弗加沙王等三人为牛夺命者是也。


佛说是时,瓶沙王及群臣官属,莫不恭肃,一切愿崇善行,礼佛而去。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