犯斋夜食后世堕牛
- lingshengshare
- May 2, 2024
- 3 min read
犯斋夜食后世堕牛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91部《犍陀国王经》整理:
一时,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。
时有国王名号犍陀,奉事婆罗门。婆罗门,居在山中,多种果树。
时有采樵人,毁败其果树。婆罗门见之,便将诣王所言:是人残败我果树,王当治杀之。王敬事婆罗门,不敢违背,即为杀败树者。
自后未久,有牛食人稻谷。
稻谷主人逐牛,折其一角,血流满面,痛不可忍。
牛到王所白言:我实无状,食此人少稻谷,今为其捶折我角。
稻谷之主亦追到王所。
王通晓鸟兽语而告牛言:我当为汝治杀之。
牛即报言:如今虽杀此人,亦不能令我不痛,但当约敕,后莫取人如我耳。
王感念言:我奉事的婆罗门,但因为果树,令我杀人。实不如此牛也!
于是便敕群臣严驾,往到佛所,五体投地,为佛作礼,白世尊言:我闻佛道至尊,巍巍教化,天下所度无数,愿受法言,以自改操。
佛即授王五戒十善,为说一切天地人物无生不死者。
王以头面着地礼佛白言:今奉世尊法戒当得何福?
佛言:布施持戒,现世得福。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者,其德无量,后生天上,亦可得无为度世之道。
佛即为王现诸相好威神光耀,王即欢喜意解,便得须陀洹道。
阿难整正衣服,为佛作礼问道:世尊!此王与牛本何因缘?王闻牛语,即便意解,乃舍婆罗门,而事佛道,见佛闻法,即得道迹。
佛告阿难:往昔拘那含牟尼佛时,王与牛为兄弟,作优婆塞,俱持斋戒一日一夜。一人守法精进不懈怠,寿终升天上,寿尽下为国王。一人乃犯斋戒夜食,后堕作牛,百世尚有宿识,故来开悟王意。此牛却后七日,寿终当生天上。
佛告四辈弟子:受持斋戒,不可犯也。
诸比丘僧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天龙鬼神,闻佛所说,欢喜信受,礼佛而去。
时食与非时食
四众弟子(亦译:四辈弟子、四部弟子)
通常是指:出家二众:比丘、比丘尼。在家二众:优婆塞、优婆夷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599部《翻译名义集》记载:
优婆塞(在家男众):西域称为邬波索迦、唐代称为近事男。
优婆夷(在家女众):西域称为邬波斯迦、唐代称为近事女。
出家四众:
比 丘(出家男众):年满二十、受具足戒。
比丘尼(出家女众):年满二十、受具足戒。
沙 弥(出家男众):受持十戒。
沙弥尼(出家女众):受持十戒。
在家二众:
优婆塞(在家男众):受持五戒、或受持八关斋戒。
优婆夷(在家女众):受持五戒、或受持八关斋戒。
除五戒之外,出家四众所持戒律(具足戒、十戒)以及在家二众所持的八关斋戒,都包括:不非时食。
什么是时食?什么是非时食?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《十诵律》第13卷:
非时者:过日中至地未了,是中间名非时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《四分律藏》第14卷:
时者:明相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,四天下食亦尔。非时者: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。
由此可见:
对于出家人而言,过日中不得食(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过午不食)。
对于在家人来说,如果受持八关斋戒,同样过日中不得食。
受持八关斋戒,过日中食(譬如晚上吃饭)就是破犯斋戒。但如果仅受持五戒(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),则其饮食时间并无禁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