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与不孝之果报
- lingshengshare
- May 2, 2024
- 6 min read
孝与不孝之果报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22部《杂宝藏经》第1卷(慈童女缘第七)与乾隆大藏经第1532部《法苑珠林》第49卷(业因部第五)整理:
昔日,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,与众说法告诸比丘:于父母所,作少供养获福无量;作少不顺获罪无量。
诸比丘白佛言:世尊!罪福之报其事云何?
佛告诸比丘言:过去久远世时,波罗奈国有长者子,名为慈童女。
其父早丧,与母共居,后来钱财用尽,靠着砍柴卖薪维持生计。
最初卖薪,日得两钱,奉养老母。
方计转胜,日得四钱,以供于母。
众人信任,日得八钱,供养于母。
远近购买,日十六钱,奉给于母。
众人见其聪明福德,而劝之言:汝父在时常入海采宝。汝今为何不入海也?
闻是语已便回问母:我父在时乃作何业?
母告其言:汝父在时,常常入海采宝。
更问母言:我父若当入海采宝,我为什么不能去呢?
其母知道儿子十分孝顺,不会真去入海采宝,便戏言道:你也可去!
儿子得母此言,便开始着手筹备,计划与诸贾客,共入大海。
一切就绪,辞母欲去。
母亲怎么也不答应:我就你一个儿子,入海危险甚大,生死难料。
其儿答言:母亲先前若不答应也就算了。既然已经许诺同意,哪能反悔?
其母见儿去意决绝,前抱儿脚哭作是言:除非我死了!否则不能去!
其儿用力甩脱之际,拽下母亲十几根头发。
母亲害怕其儿得罪,便放使去。
于是其儿(慈童女)作为商主,便与众贾客,共入大海。
孝与不孝之果报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22部《杂宝藏经》第1卷(慈童女缘第七)与乾隆大藏经第1532部《法苑珠林》第49卷(业因部第五)整理:
到达宝渚,取宝欲返之时,然有二道:一是水道、一是陆道。众人皆言从陆道走,于是便从陆道。
按照当时的国法,如果贼来劫夺,抓住商主,财物统统归贼;未得商主,虽获财物,还得尽数归还。
因此作为商主(慈童女),总是与众贾客分开夜宿,次日会合。
一夜风大,众贾客早起,忘记等商主,便自行上路了。
等商主来时,同伴已走,自己又不认识路,见有一山,便往上去。
遥见有城,绀琉璃色,饥渴困乏,疾走向之。
尔时城中,有四玉女,执四如意珠,而共来迎,四万岁中受大快乐。
于后自然,厌离心生,便舍而去,复向前行。
见颇梨城,有八玉女,执八如意珠,而来迎之,八万岁中极大欢乐。
后复舍去,至白银城,有十六玉女,执十六如意珠,如前来迎,十六万岁,受大快乐。
后复舍去,至黄金城,有三十二玉女,执三十二如意珠,如前来迎,三十二万岁,受大快乐。
亦欲舍去,诸玉女言:汝前后所住常得好处,自此已去更无好处,不如即住。
闻是语已而自念言:诸玉女等恋慕我故,作是语耳。若当前进,必有好处。
于是再次选择离去。
孝与不孝之果报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22部《杂宝藏经》第1卷(慈童女缘第七)与乾隆大藏经第1532部《法苑珠林》第49卷(业因部第五)整理:
继续前行,遥见铁城,心生疑怪作是念言:外虽是铁,内或极好。
渐渐前进,临近于城,亦无玉女来迎,复作念言:城中或许极大快乐,是故不来迎我。
转转前进,遂入铁城。门关已下,中有一人,头戴火轮,舍此火轮,着于慈童女头上,即便出去。
慈童女问狱卒:我戴此轮何时可脱?
狱卒答言:世间有人作其罪福,如汝所作,入海采宝,经历诸城之久,然后当来代汝受罪。若非如此,此铁轮者,终不堕地。
慈童女问:我作何福?复作何罪?
狱卒答言:汝昔于阎浮提(即南阎浮提:四大洲之一)。
日以二钱,供养母故,得琉璃城、四如意珠、四玉女,四万岁中受其快乐。
后以四钱,供养母故,得颇梨城、八如意珠、八玉女,八万岁中受诸快乐。
后以八钱,供养母故,得白银城、十六如意珠、十六玉女,十六万岁受于快乐。
后十六钱,供养母故,得黄金城、三十二如意珠、三十二玉女、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。
因为拽下母亲头发的缘故,今得戴铁火轮,此轮不曾堕地,有人代汝乃可得脱。
孝与不孝之果报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22部《杂宝藏经》第1卷(慈童女缘第七)与乾隆大藏经第1532部《法苑珠林》第49卷(业因部第五)整理:
慈童女又问狱卒:今此狱中颇有受罪如我比不?
狱卒答言:百千无量不可称计。
时慈童女,闻是语已,即自思惟:我终不免!愿使一切应受苦者尽集我身。
作是念已,铁轮随即堕地。
慈童女语狱卒言:汝道此轮未曾堕地。今何以堕?
狱卒嗔忿,即以铁叉,打慈童女,寻便命终,生兜率天。(兜率天:亦译兜率陀天、欲界六天之第四天)
释迦牟尼佛继续说道:尔时慈童女者,即我身是。当知于父母所,作少不善,获大苦报;作少供养,得福无量。当作是学,应勤尽心,奉养父母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757部《佛说父母恩难报经》摘录: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父母于子有大增益!乳哺长养,随时将育,四大得成,右肩负父,左肩负母,经历千年,更使便利背上,然无有怨心于父母,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!
根据大正新修大藏经No. 2887《父母恩重经》摘录:
佛告阿难:若有孝顺慈孝之子,能为父母作福造经,或以七月十五日能造佛盂兰盆,献佛及僧,得果无量,能报父母之恩……若有一切众生,能为父母作福造经,烧香请佛礼拜,供养三宝,或饮食众僧,当知是人能报父母其恩。
盂兰盆节
据乾隆大藏经第299部《佛说盂兰盆经》与乾隆大藏经第300部《佛说报恩奉盆经》记载:盂兰盆节为每年的七月十五日,又称佛欢喜日、僧自恣日;经文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开示之因缘。
目犍连尊者(十大弟子之神通第一的弟子),最初获得六通,欲报父母养育之恩,便以道眼观视世间。见其亡母生饿鬼中,不得饮食,皮包骨头。目犍连尊者十分悲哀,随即用钵盛饭,往送其母。母得钵饭,便以左手持钵右手抟食,食未入口化成火炭,遂不得食。目犍连尊者见已,悲号啼泣,驰还白佛,具陈是事。
释迦牟尼佛言:汝母罪根深结,非汝一人力所奈何。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,乃得解脱!吾今当说救济之法。
释迦牟尼佛告目犍连:十方众僧,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,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,具饭百味、五果、汲灌盆器、香油锭烛、床敷卧具,尽世甘美以著盆中,供养十方大德众僧。当此之日,一切圣众,或在山间禅定,或得四道果,或树下经行,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、缘觉,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,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。具清净戒圣众之道,其德汪洋。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,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,得出三塗之苦(三塗: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,应时解脱,衣食自然。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,福乐百年。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,自在化生入天华光,受无量快乐。
时目犍连尊者及大菩萨众,皆大欢喜。目犍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。
目犍连尊者问世尊: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,是否亦应奉盂兰盆,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?
释迦牟尼佛言:大善快问!我正欲说。善男子,若有比丘比丘尼、国王太子大臣宰相、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,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、过去七世父母,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、僧自恣日,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,施十方自恣僧,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,无一切苦恼之患,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,生天人中,福乐无极。是佛弟子修孝顺者,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,年年七月十五日,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,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,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。若一切佛弟子,应当奉持是法。
六通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422部《法集经》记载:何者是六通?所谓天眼、天耳、他心智、宿命智、如意通智(亦译:神足通)、漏尽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