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士仁贤受记成佛
- lingshengshare
- Apr 6, 2024
- 10 min read
幻士仁贤受记成佛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2部《幻士仁贤经》整理:
一时,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鸟山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,菩萨五千俱其名为:师子菩萨、师子意菩萨、诚乐菩萨、道御菩萨、大御菩萨、光首菩萨、光净菩萨、寂意菩萨、人明菩萨、开化人菩萨、常应菩萨、慈氏菩萨、文殊师利六十贤者……梵王、帝释、四王诸天、龙王、神无央数。于时国王大臣、长者居士、群臣僚属,供奉世尊衣被、饮食、医药、床卧之具,世尊名称普闻远至……
王舍城中有一幻士仁贤,明经解术晓了幻技,以此幻术得众利养。是时,幻士仁贤闻佛名称,自念:我身转化摩竭人民及诸州城,莫不受教。唯有沙门瞿昙未化,亦未曾试及诸弟子,我宁可试知可惑不?假能惑者,摩竭人民皆共同心来供事我。
于是仁贤,缘本功德,承佛威神,出王舍城,至灵鸟山。见佛色身具足严妙,意甚踊跃心自念言:我欲试佛诸通之慧审普见不?
便行趣佛,稽首作礼,用试佛故:缘此请佛,设知我意当不受请,若不知者必受无疑。
佛知其意,愍伤仁贤及王舍城一切人民,欲度之故,默然受请并比丘众。
时仁贤念:沙门瞿昙,无诸通慧亦不普见,以不见故今当晓试。
是时,仁贤稽首作礼,绕佛三匝而退。
贤者目犍连白佛言:幻士仁贤,内怀诳诈,请佛及僧,云何受请?
佛告目犍连言:汝且安默,如来深究一切群民长夜迷惑,因化立之以平等行。天上世间无能施秽欺惑佛者,如来以断淫怒痴乱,无余瑕垢灭诸缚著,离八十垢得不起法忍,以故三界无能惑者,一小幻士何所能谐?如来解畅一切法幻,自致最正觉,使诸人界及其本原,皆使巧妙幻过仁贤,终不能与佛幻术等,百倍、千倍、无数亿倍,不可假托以为比喻。
佛告目犍连言:于意云何?幻士仁贤,宁能庄严三千大千世界令净好不?
目犍连对:唯然!不能!
佛言:如来发意之顷,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严净入一毛孔之中……
于时目犍连在众会前,稽首作礼而白佛言:唯然!世尊!我等为得善利。所以者何?世尊威神巍巍如是大尊无极,若人闻佛如来此变化者,欢喜踊跃逮得善利,便发无上正真道意,一时欣然功德无量。
幻士仁贤受记成佛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2部《幻士仁贤经》整理:
于是幻士仁贤入王舍城还归到家。即其日夜于城内秽恶流聚最不净处,化于其中作大讲堂,悬缯华盖而起幢幡,现地平正树木茂盛,瓶罃珍器香炉镫锭,散众华香,于讲堂傍植八千宝树,枝叶华实众色馚馥,一一树下为诸比丘敷师子座。于讲堂中央特为如来设师子座,众宝为足校饰无量,高四丈九尺。于座四面化四宝树,作百味之馔若干种食,其为供者合五百人,端正皎洁宝璎珞身。
时四天王(欲界六天之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)往诣幻士所化讲堂,谓仁贤言:甚善!仁者!乃请如来,于此讲堂而供养佛。宁可听我次助所乏,欲造宫室以奉如来?
于是仁贤,益用踊跃得未曾有,报听天王:宜知是时。
四天王即化作立宫室,极妙姝好,仁贤所建讲堂,顿时黯然失色。
时天帝释(帝释:欲界六天之忉利天的天帝)与其夫人,俱到幻士讲堂,谓仁贤言:善哉快乎!真得善利!乃请如来于化饰讲堂以供养佛。宁可听吾给助所乏,欲造宫殿以奉如来?
于是仁贤,倍复踊跃得未曾有,报听帝释:宜知是时。
天帝即化作大殿馆,化植宝树,踰于忉利最胜之宫,顿时令仁贤及四天王所建讲堂与宫室,黯然失色。
仁贤自念:世尊非凡!乃有如是神妙尊天及诸天子,大兴供养奉事如来。我今宁可没灭我之所建,大为迷谬,岂忍以此奉上尊乎?
于是仁贤,欲没所幻而不能灭,遍作诸术亦不可灭。
仁贤惊怪,心自念言:往昔所言,幻现则现,欲没即没,今为如来变化作供而不能改?!
时天帝知仁贤所念,便之告言:如卿为佛化作严净供具,不能使之变复如本;是故若见如来发欢喜心,常得安隐至涅槃道。
幻士仁贤受记成佛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2部《幻士仁贤经》整理:
尔时,仁贤踊悦晨旦白佛:饭时已到,愿屈尊神。
于是世尊,著衣持钵,与诸菩萨及比丘僧眷属围绕,往诣仁贤庄校讲堂。
佛时威神变化之力:令仁贤知佛所坐为自己所立讲堂之师子座、四天王亦见如来坐在所造宫室之师子座、帝释自念如来坐我所化大殿馆之庄严座。
时王舍城诸不信法众邪异道,弃自贡高及嗔怒心,一切共诣如来所在。
于是仁贤,摒除自大,稽首佛足,白世尊言:唯愿如来!恕我罪过!本愚所作欲乱如来,化作此食助供侍使,师子诸座亦皆化作。心中念悔欲得灭没所可化现,佛为圣尊矜恕为意,诸所施造令不复变。
佛告仁贤: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,诸坐比丘亦如幻化,如我之身亦是慧幻,此三千大千世界则复为化,因缘罪福一切诸法亦如幻化,皆由因缘各在合会。可持所化饭食之具分布施设。
于是幻士仁贤、梵王、帝释、四天王,诸助供者,擎化食供养世尊及比丘众。
幻士仁贤受记成佛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2部《幻士仁贤经》整理:
于时世尊欲意劝化幻士仁贤,于讲堂东化造殿舍,化长者处其中,而问仁贤:今何所作?
仁贤答言:我供养沙门瞿昙及比丘僧。
长者对言:幻士勿说是言!世尊及比丘众今在阿阇世王宫而食。
时仁贤承佛威神,见佛及僧在王宫食。
时佛复化长者,来入讲堂,而问仁贤:今何所作?
仁贤答言:今供佛僧。
长者对言:勿说是言!世尊今在耆域医王后园,为四部众说法。
时仁贤承佛威神,见佛在耆域医王后园,为四部众说法。
时天帝释而问仁贤:今何所作?
仁贤答言:今供佛僧。
帝释答言:勿说是言!如来今在忉利天昼夜树下为诸天人说法。
时仁贤承佛威神,见佛在忉利天为诸天人说法。
幻士仁贤见诸树上,枝叶花实皆有宝座,如来相好具足僧众围绕,在诸化师子座上。
四天王、帝释、梵王,而化师子座皆见坐如来,并王舍城诸街巷里馆宇,皆见如来。遍诸佛世尊前,皆见仁贤悔过。
尔时仁贤目之所睹,不复见余但见如来,即生善心,欢喜故得佛意三昧。
佛为说偈,仁贤即得柔顺法忍。
五千人未曾发心者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;二百天人远尘离垢,诸法眼净。
时佛食化饭已,贤者目犍连白佛言:唯愿世尊令化讲堂得住!昼夜七日使不灭没!
佛即以威神力,令化讲堂昼夜七日住立不灭庄严如故。
幻士仁贤受记成佛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2部《幻士仁贤经》整理:
尔时,佛从坐起,与比丘及诸菩萨、天龙鬼神,往诣佛所,听受经法。
于是仁贤往到佛所,稽首礼足绕佛三匝,叉手白佛:世尊!菩萨有几道行所可住处得至道场晓了正义?
于是佛告仁贤:谛听!善思念之,吾当为汝解说菩萨道场。
于是仁贤,与诸大众,受教而听。
释迦牟尼佛言:
菩萨有四事住于道得至道场:一心常习诸通慧、二不舍一切人、三求功德无有厌、四护诸法常行精进。
复有四清净行得至道场:一护戒清净、二意性清净、三慧清净、四所生清净。
复有四事法弟子缘觉所不能及:一其行过于四禅、二其心多所入、三行大哀于众生、四辩才之音若干种。
复有四威仪行:一乐于闲居远离众闹、二往于彼行慈念众生、三无谀谄邪行无所至到、四求于道行。
复有四问无碍无能断截:一不惜身命、二心常欢悦、三弃贡高、四常奉行法。
复有四事所行具足:一常知时节、二随人所喜现教、三常知羞惭、四知止足。
复有四事意行平等:一随人所应而恭敬教授、二所愿大智慧所应教授、三不说他人长短、四见说短者慈心向之不怀结怨。
复有四事名德具足莫不闻知:一自学深慧并施教他人、二有来问事悉遣彼疑、三常护正法、四佛之意力而不可尽。
复有四事博闻坚强:一闻法则解所归、二所闻法乐不贪家怀居、三闻已广宣咸为人说、四已闻起贤圣解说向佛道法。
复有四事讲说经法名德流行:一先办众事后受以卫之食、二得利养衣被饭食床卧医药降伏魔力、三昼夜乐法为诸天所护、四不轻娆他人。
幻士仁贤受记成佛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2部《幻士仁贤经》整理:
释迦牟尼佛继续说道:
复有四事光辉众会身得自在:一少于所欲、二知止足、三微妙柔软、四身自奉法。
复有四事得明慧利说法无异:一拔济生死之惧、二不希求世供养之利、三常护他人、四常住道愿。
复有四事法有反复知报善恶:一劝化人使发道意、二不失所成立之功、三自敬念迎当来慈、四常诣正士法师。
复有四事不坏慈:一具足忍力、二不诱娆他人眷属、三不舍大哀、四求脱罪福因缘志在于道。
复有四事习于慈行:一常合和人、二性行柔顺、三其行具足、四所有稍近道。
复有四事知是恶师:一教人为小道、二教人坏菩萨意、三教求名闻增益不善之法、四教远离功德善法。
复有四事与世尊诸佛共会:一常一其心、二常说诸佛世尊功德、三奉行清净之戒、四志性不舍本愿。
复有四事法称其德行供养菩萨及如来尊不以懈倦:一所供养佛最尊众祐、二其有见我亦当效行、三见如来道意得坚固、四得见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权。
复有四事观经义学菩萨戒行得至尊上:一过度恶道、二常劝立善道、三恭敬如来、四具足所愿。
复有四事学:一不舍道意、二等于一切、三求度无极、四护无数诸佛法使不断绝。
复有四事而行清净戒:一奉行少事、二解了空行、三不犯邪见、四无犹豫心。
复有四事三昧种性:一不习土地语言、二心清净无著、三成功德本、四稍近佛道。
幻士仁贤受记成佛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2部《幻士仁贤经》整理:
释迦牟尼佛继续说道:
复有四事应清白行:一兴诸善本、二其心宴寂行无所著、三所见随其脱门、四寂定于道义。
复有四事弃瑕秽心:一恐畏生死常专其行、二欲求解脱功德之本、三于安隐无所造立、四心无所起。
复有四事降伏其心:一以一人之故当来亿百千数游在生死、二知一切人心所念为断尘劳随其本愿而为说法、三悉弃捐诸不善法奉行众善坐于道场降伏魔兵逮得无上正真之道、四声告三千大千世界为其说法。
复有四事降伏魔怨:一观视幻法清净之行、二逮得不起法忍、三截断诸无慧之事、四已离生死奉修正行。
复有四事思惟经义:一因缘法起不为无缘、二兴立深法而无有人、三观视空法而无所起、四自然无想悉为处寂。
复有四事心不舍菩萨法:一不舍本愿、二忍于苦恼、三不惜身命、四不舍四恩行。
复有四事法开化于人:一衣食布施应为说法、二数数劝使坚固、三自在安隐之业、四立他人善本。
复有四事安谛受法而摄奉行:一善本虽少心不轻念、二常奉行安隐行、三布施调意修善具足、四奉承经义使一切归趣安隐。
复有四事得入道行:一逮得神通、二成就正慧、三在大道心深入无量、四一切所造但习空行不著解脱。
复有四事奉修慈心:一救护幻化之人、二常开导人使持法、三度脱幻者、四使得无为。
幻士仁贤受记成佛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2部《幻士仁贤经》整理:
释迦牟尼佛继续说道:
复有四事奉修哀心:一为恶道故而作亲友使得入道而为兴哀、二使离恶罪教令修善、三教求小道者劝发大乘、四设行哀者为一切众生而摄此哀。
复有四事行善权方便:一一切心向道意在前、二不舍尘劳心况善权方便心?三观一切人及众邪见悉为法器、四见一切法悉为佛法自然得最正觉念行诸三昧逮得善解脱。
复有四事逮得神通行:一常轻其身及本净意、二轻心自然如幻、三所作唯造立法、四寂然一心而无愦乱。
复有四事得分别法句:一念成慧义不为严饰、二唯求取法而不取人、不起无所灭、三知一切无尽不可尽、四所说于文字无著无缚。
复有四事逮得总持:一不厌博闻常敬法师、二常行精进为人说经、三晓近一切法句而不失义、四又使入如来之法。
复有四事逮得法忍:一度不度者、二解未脱者、三一切乐法、四不断善行。
复有四事逮得辩才:一见他法师所说不求其短、二听采法义不以贡高、三不自称誉、四见少智未学不以轻易。
复有四事行不退转:一不退于淫怒痴、二于众生之行不退转、三于一切不善法而不退转、四解最正觉而不退转。
复有四事解深义:一晓十二因缘、二自然解得佛道为正谛觉、三一切法一义其义悉空、四悉解佛道。
复有四事得成所愿:一戒忍清净、二净除恶道、三质朴无有谀谄、四如善权方便随其本行。
复有四事得成诸度无极不退转法:一以一波罗蜜悉入诸度无极、二善权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无有、三见一切法悉为一法离诸所欲、四见一切佛悉为一佛以法身故。
幻士仁贤受记成佛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2部《幻士仁贤经》整理:
佛说四事句时,幻士仁贤得不起法忍,欢喜踊跃在虚空,去地四丈九尺。
时佛见幻士仁贤心所念便笑。
贤者阿难问佛而言:今佛何故笑?唯愿为解说。
佛告阿难:汝见幻士仁贤踊在虚空乎?
阿难对言:世尊!唯然已见。
佛告阿难:仁贤!却后九万二千劫当得作佛,佛名严净王如来(十号具足),世界名为大净,劫名幻化。严净王如来的大净世界,人民众多,安隐快乐,五谷丰贱,其土平博无有丘墟,日月光照种种树木皆以庄严,众香具足,常悬幢幡。其国人民如意所愿,皆见佛土严净所有自然,如第二忉利天上七宝宫殿,其国人民皆见国土安雅,生彼佛国者皆求上愿志于大乘。严净王如来,住世万岁,般泥洹(亦译:般涅槃)后行法住亿岁。临佛灭度,有菩萨名为闻称,佛授其决:我灭度后,是闻称菩萨当得作佛,名号普达如来(十号具足)。
尔时仁贤从虚空下,稽首佛足,而白佛言:佛是我师,导御善道。
时仁贤从佛求出家。
佛告弥勒菩萨:汝下幻士鬓发,令作沙门。
弥勒菩萨受教,即使仁贤出家。
仁贤既出家已,还白佛言:世尊!其有菩萨成诸通慧,处于三界教化群生,是为菩萨出家也。
说是语时,五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,二百比丘漏尽意解。
尔时阿难白佛而言:当何名此经?以何奉行之?
佛告阿难:此经名《授幻士仁贤决》,又名《稍入至佛道》。阿难!其有菩萨欲得见佛,为一切故当受是经持讽诵读,当旷其志为他人说。所以者何?其于是法菩萨求道,是为大乘平等经法,以故是经名为《稍入道义》。
佛说是已,仁贤、阿难、一切众会、诸天龙神阿须伦、世间人民,闻经欢喜,稽首而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