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殊菩萨现身贫女乞斋
- lingshengshare
- Apr 6, 2024
- 3 min read
文殊菩萨现身贫女乞斋
在四大菩萨(大愿地藏菩萨、大悲观世音菩萨、大行普贤菩萨、大智文殊菩萨)中,文殊菩萨以大智而闻名。
在不同的经文中其译名或为:文殊菩萨、文殊师利菩萨、文殊师利法王子、文殊师利童子(曼殊室利童子)等。
佛经记载: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,如来涅槃之后,文殊菩萨会在清凉山,演说正法。
由于中国的五台山,历来有不少文殊菩萨显圣的事迹,因此便将五台山奉为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;而佛经中所提到的清凉山,也许就是中国的五台山。
据乾隆大藏经第84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第45卷(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)记载:东北方有处,名清凉山,从昔已来,诸菩萨众于中止住;现有菩萨,名文殊师利,与其眷属、诸菩萨众一万人俱,常在其中而演说法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470部《宋高僧传》第2卷(唐五台山佛陀波利传)记载:
佛陀波利(意为觉护)亦称觉护尊者,北印度罽宾国人。佛陀波利出家后,信心坚固精进修行,发誓为了佛法可以舍弃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,四处参拜圣人遗迹;闻文殊菩萨在清凉山(五台山),便不远千里,跋山涉水,来到五台山,虔诚礼拜。
五台山中,佛陀波利遇到一位老者。老者问其:师何所求?
佛陀波利: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,从印度来欲求瞻礼。
老者言道:师从彼国而来,是否带了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?此土众生多造诸罪,出家之辈亦多所犯,佛顶神咒除罪秘方,若不赍经,徒来何益?纵见文殊亦何能识?师可还国取来彼经流传此土。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,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。师取经来至,弟子当示文殊居处。
佛陀波利闻已不胜喜跃,裁抑悲泪向山更礼,举头之顷不见老人,佛陀波利惊愕,倍增虔恪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45部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之序记载:
永淳二年,佛陀波利取来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,并受诏与日照三藏、杜行顗等人共同翻译。之后佛陀波利又来到五台山附近的西明寺,与精通梵语的顺贞和尚一同再次翻译此经(因此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)。译经结束后,佛陀波利带着梵文原本,入五台山从此未再出山。(后世相传:当佛陀波利来到五台山金刚窟,看到文殊菩萨显圣在眼前,回头唤众僧入内朝圣,可再回头,山洞里便不见了菩萨的圣光。佛陀波利明了此前山中所遇的老者正是文殊菩萨的化身,现在自己使命已完成,文殊菩萨来接引他了。)
文殊菩萨现身贫女乞斋
文殊菩萨现身贫女之圣迹,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美谈。
根据《清凉山志》第4卷(贫女乞斋传)记载:
相传元魏时代,五台山大孚灵鹫寺,每到春天三月,便会依照惯例,举行无遮斋会。不管出家俗家,不分男女老少,不论富贵贫贱,都可以来,平等给食,悉令饱足。
某日,寺里来了一位素未谋面的贫女,带两小儿,身后还跟着一条小狗。
由于身无分文,贫女在向住持行礼之后,便剪下一缕秀发,递给住持,用于供养三宝(佛、法、僧)。
住持迟疑片刻便收下了。
贫女相告:我有急事,还要去其它地方,可否先行分食与我?
住持同意后,便吩咐弟子取来三份食物,令三人都能吃饱。
贫女又道:吾犬亦当得食。
住持虽然勉为其难,但还是给食了。
贫女更道:我腹有子,更须分食。
住持怒言:汝求僧食无厌。在腹未生,若为须食?滥饕之心,乃至此乎!
贫女被诃即说偈言:苦瓠连根苦,甜瓜彻蒂甜,三界无着处,致使阿师嫌。
随即踊身虚空成菩萨相;犬为狮子(一般佛寺中文殊菩萨像座骑为狮子),儿为二天童子,云光缥缈。
复说一偈:众生学平等,心随万境波,百骸俱舍尽,其如憎爱何。
时会千人,跪拜作礼向空而言:大圣,愿示平等法门,我等奉行。
文殊菩萨再说一偈:持心如大地,亦如水火风,无二无分别,究竟如虚空。
说完即便隐没不现。
住持后悔不已,自恨不识真圣,欲剜自己双眼,但被众人劝阻。为了忏悔罪过,警醒后人,住持便于该处修建了一座塔,专门供奉贫女(即文殊菩萨)所赠之秀发。
相传明朝万历初,圆广法师担任住持时,重修该塔,在塔下挖出文殊菩萨的圣发,其色如金,仔细再看,头发颜色变化莫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