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悲观世音菩萨
- lingshengshare
- Apr 6, 2024
- 11 min read
大悲观世音菩萨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0部《妙法莲华经》第7卷(观世音菩萨普门品)与乾隆大藏经第133部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摘录:
尔时,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,而作是言:
世尊!观世音菩萨,以何因缘名观世音?
佛告无尽意菩萨:善男子!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。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,设入大火,火不能烧,由是菩萨威神力故;若为大水所漂,称其名号即得浅处;若有百千万亿众生,为求金银、琉璃、砗磲、玛瑙、珊瑚、琥珀、真珠等宝入于大海,假使黑风吹其船舫,飘堕罗刹鬼国,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,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;以是因缘,名观世音。
若复有人临当被害,称观世音菩萨名者,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;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、罗刹欲来恼人,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,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,况复加害?设复有人,若有罪、若无罪,杻械枷锁检系其身,称观世音菩萨名者,皆悉断坏即得解脱;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,有一商主将诸商人,赍持重宝经过险路,其中一人作是唱言:诸善男子,勿得恐怖!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,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。汝等若称名者,于此怨贼当得解脱。众商人闻俱发声言:南无观世音菩萨!称其名故即得解脱。无尽意,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威神之力巍巍如是。
若有众生多于淫欲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欲;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瞋;若多愚痴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痴。无尽意,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,多所饶益,是故众生常应心念。
若有女人设欲求男,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,便生福德智慧之男;设欲求女,便生端正有相之女,宿植德本,众人爱敬。无尽意,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。
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,福不唐捐,是故众生,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。无尽意,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,复尽形供养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。于汝意云何?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功德多不?
无尽意言:甚多!世尊。
佛言: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,乃至一时礼拜供养,是二人福,正等无异,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。无尽意,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,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。
大悲观世音菩萨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0部《妙法莲华经》第7卷(观世音菩萨普门品)与乾隆大藏经第133部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摘录:
无尽意菩萨白佛言:世尊,观世音菩萨,云何游此娑婆世界?云何而为众生说法?方便之力,其事云何?
佛告无尽意菩萨:善男子,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,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;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,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;应以声闻身得度者,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;应以梵王身得度者,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;应以帝释身得度者,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;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;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;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,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;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,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;应以小王身得度者,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;应以长者身得度者,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;应以居士身得度者,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;应以宰官身得度者,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;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,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;应以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身得度者,即现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身而为说法;应以长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罗门、妇女身得度者,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;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,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;应以天、龙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、非人等身得度者,即皆现之而为说法;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,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。无尽意,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,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。是故汝等,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。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,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。
无尽意菩萨白佛言:世尊,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。即解颈众宝珠璎珞,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,作是言:仁者,受此法施珍宝璎珞。
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。
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:仁者,愍我等故受此璎珞。
尔时,佛告观世音菩萨:当愍此无尽意菩萨,及四众、天、龙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故,受是璎珞。
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,及于天、龙、人非人等,受其璎珞,分作二分,一分奉释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宝佛塔。
无尽意,观世音菩萨,有如是自在神力,游于娑婆世界。
尔时,持地菩萨即从座起,前白佛言:世尊,若有众生,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、普门示现神通力者,当知是人功德不少。
佛说是普门品时,众中八万四千众生,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大悲观世音菩萨
三十二应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442部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第6卷摘录:
尔时,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而白佛言:世尊,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,于时有佛出现于世,名观世音,我于彼佛发菩提心。彼佛教我,从闻思修入三摩地。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;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;如是渐增,闻、所闻尽,尽闻不住;觉、所觉空,空觉极圆;空、所空灭,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,忽然超越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获二殊胜:一者、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,与佛如来同一慈力;二者、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与诸众生同一悲仰。
世尊,由我供养观音如来,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,与佛如来同慈力故,令我身成三十二应,入诸国土:
01世尊,若诸菩萨入三摩地,进修无漏,胜解现圆,我现佛身而为说法,令其解脱。
02若诸有学寂静妙明,胜妙现圆,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,令其解脱。
03若诸有学断十二缘,缘断胜性,胜妙现圆,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,令其解脱。
04若诸有学得四谛空,修道入灭,胜性现圆,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,令其解脱。
05若诸众生欲心明悟,不犯欲尘,欲身清净,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,令其解脱。
06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,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07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,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08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,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。
09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,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。
10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,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大悲观世音菩萨
三十二应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442部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第6卷摘录:
11若诸众生爱生天宫,驱使鬼神,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12若诸众生乐为人主,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13若诸众生爱主族姓,世间推让,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14若诸众生爱谈名言,清净自居,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15若诸众生爱治国土,剖断邦邑,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16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,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17若有男子好学出家,持诸戒律,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18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,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19若有男子乐持五戒,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20若有女子五戒自居,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21若有女人内政立身,以修家国,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、命妇大家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22若有众生不坏男根,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23若有处女爱乐处身,不求侵暴,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24若有诸天乐出天伦,我现天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25若有诸龙乐出龙伦,我现龙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26若有药叉乐度本伦,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27若乾闼婆乐脱其伦,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28若阿修罗乐脱其伦,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29若紧那罗乐脱其伦,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30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,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31若诸众生乐人修人,我现人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32若诸非人、有形、无形、有想、无想乐度其伦,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
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,皆以三昧闻熏闻修,无作妙力自在成就。
大悲观世音菩萨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442部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第6卷摘录:
观世音菩萨:世尊!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,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,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:
一者、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,令彼十方苦恼众生,观其音声,即得解脱。
二者、知见旋复,令诸众生设入大火,火不能烧。
三者、观听旋复,令诸众生大水所漂,水不能溺。
四者、断灭妄想,心无杀害,令诸众生入诸鬼国,鬼不能害。
五者、熏闻成闻,六根销复,同于声听,能令众生临当被害,刀段段坏,使其兵戈,犹如割水,亦如吹光,性无摇动。
六者、闻熏精明,明遍法界,则诸幽暗性不能全,能令众生,药叉、罗刹、鸠槃茶鬼及毗舍遮、富单那等,虽近其傍,目不能视。
七者、音性圆销,观听返入,离诸尘妄,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。
八者、灭音圆闻,遍生慈力,能令众生经过险路,贼不能劫。
九者、熏闻离尘,色所不劫,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。
十者、纯音无尘,根境圆融,无对所对,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。
十一者、销尘旋明,法界身心犹如琉璃,朗彻无碍,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,永离痴暗。
十二者、融形复闻,不动道场,涉入世间,不坏世界,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,各各佛边为法王子,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,诞生福德智慧之男。
十三者、六根圆通,明照无二,含十方界,立大圆镜空如来藏,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,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,诞生端正、福德、柔顺、众人爱敬、有相之女。
十四者、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,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,修法垂范,教化众生,随顺众生,方便智慧各各不同。由我所得圆通本根,发妙耳门,然后身心微妙含容,周遍法界,能令众生持我名号,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,二人福德正等无异。世尊!我一名号,与彼众多名号无异。
由我修习得真圆通,是名十四施无畏力,福备众生。
大悲观世音菩萨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442部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第6卷摘录:
观世音菩萨:世尊!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,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:
一者、由我初获妙妙闻心,心精遗闻,见闻觉知不能分隔,成一圆融清净宝觉,故我能现众多妙容,能说无边秘密神咒。其中或现一首、三首、五首、七首、九首、十一首,如是乃至一百八首、千首万首、八万四千烁迦啰首;二臂、四臂、六臂、八臂、十臂、十二臂、十四、十六、十八、二十至二十四,如是乃至一百八臂、千臂、万臂、八万四千母陀罗臂;二目、三目、四目、九目,如是乃至一百八目、千目、万目、八万四千清净宝目。或慈、或威、或定、或慧,救护众生得大自在。
二者、由我闻思脱出六尘,如声度垣不能为碍,故我妙能现一一形,诵一一咒。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。是故十方微尘国土,皆名我为施无畏者。
三者、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,所游世界,皆令众生舍身珍宝,求我哀愍。
四者、我得佛心,证于究竟,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,傍及法界六道众生,求妻得妻,求子得子,求三昧得三昧,求长寿得长寿,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。
佛问圆通,我从耳门圆照三昧,缘心自在,因入流相,得三摩提成就菩提,斯为第一。
世尊,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,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。
由我观听十方圆明,故观音名,遍十方界。
大悲观世音菩萨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422部《法集经》摘录:
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:世尊!菩萨不须修学多法。世尊!菩萨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,余一切诸佛法,自然如在掌中。
世尊!何者是一法?所谓大悲。菩萨若行大悲,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。
世尊!譬如转轮王所乘轮宝,随往何处一切四兵随顺而去。世尊!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乘大悲心随至何处,彼诸佛法随顺大悲自然而去。
世尊!譬如日出朗照万品,一切众生作业无难。世尊!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随于何处大慈悲日照于世间,彼处众生于一切菩提分法修行则易。
世尊!譬如诸根以意为本,悉能随意取于境界。世尊!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依于大悲住持一切菩提分法,随诸分中,随可作事中自然修行。
世尊!譬如依彼命根有余诸根。世尊!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依于大悲有余一切菩提分法。
世尊!是名胜妙法集。
大悲观世音菩萨
西方(极乐世界)三圣:
阿弥陀佛(无量寿佛、无量光佛)。
观世音菩萨(左胁侍)、大势至菩萨(右胁侍)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4部《佛说无量寿经》:
佛告阿难:彼国(西方极乐世界)菩萨,皆当究竟一生补处;除其本愿,为众生故,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,普欲度脱一切众生。阿难,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,菩萨光明照百由旬;有二菩萨最尊第一,威神光明,普照三千大千世界。
阿难白佛:彼二菩萨,其号云何?佛言:一名观世音,二名大势至。……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3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:
释迦牟尼佛言:(极乐世界)诸菩萨中有最尊两菩萨,常在阿弥陀佛左右坐侍正论。阿弥陀佛常与是两菩萨共对坐,议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。其一菩萨名盖楼亘(观世音菩萨),其一菩萨名摩诃那钵(大势至菩萨)。……世间人民,若善男子善女人,若有急恐怖县官事者,但自归命是盖楼亘菩萨、摩诃那钵菩萨所,无不得解脱者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16部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:
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:世尊!我念过去无量亿劫,有佛出世,名千光王静住如来。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,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。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: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,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。我于是时始住初地,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。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: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,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。发是愿已,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。十方大地六种震动,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。从是已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会中,重更得闻,亲承受持是陀罗尼,复生欢喜踊跃无量,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,从是已来常所诵持未曾废忘。由持此咒故,所生之处恒在佛前,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。
阿难白佛言:世尊,此菩萨摩诃萨名字何等?善能宣说如是陀罗尼。
佛言: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,亦名捻索,亦名千光眼。善男子,此观世音菩萨,不可思议威神之力,已于过去无量劫中,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。大悲愿力,为欲发起一切菩萨,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。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,皆应恭敬莫生轻慢。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,得无量福灭无量罪,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。
佛告阿难:汝当深心清净受持此陀罗尼(即大悲咒),广宣流布于阎浮提莫令断绝,此陀罗尼能大利益三界众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