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育王弟出家得道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36部《阿育王经》与乾隆大藏经第1452部《阿育王传》整理:
阿育王的母亲在年轻时,就有相师记之:此女当作国王夫人,应生二子:第一子作四分转轮王(即阿育王)、第二子出家得道。
后来阿育王的母亲嫁给了频头娑罗王(亦译:频头莎罗王、宾头娑罗王)。先后生下两子:一者即阿育王(亦译:阿输迦、阿恕伽。意为无忧。)、二者名尽忧(亦译:离忧、除忧。即出家得道者:证得阿罗汉果)。
尔时,阿育王于佛法生大信心,起八万四千塔已,作无遮大会以饮食供养三十万僧众:十万僧者是阿罗汉(四果)、二十万僧者是须陀洹(初果)斯陀含(二果)阿那含(三果)、及精进凡夫。
阿育王弟,则信奉外道之法,不信佛诸弟子获得解脱。
何以故?常乐乐行畏苦行故。(认为佛诸弟子不修苦行好着乐事)
尔时,阿育王与其弟,于山中游玩,在彼山中见一仙人,五热炙身。
阿育王弟,见其受苦如此,便起敬意,前往作礼而言:大德,住此几时?
仙人答言:经十二年。
复更问言:汝食何食?
仙人答言:常食树木果根。
复更问言:汝衣何衣?
仙人答言:结茅为衣。
复更问言:卧处云何。
仙人答言:以草铺地。
复更问言:汝因何事而起烦恼?
仙人答言:见鹿行欲起我欲心,以欲心火烧于我心。
时阿育王弟,心便生疑:如此苦行尚起欲心?佛之弟子常修乐行。云何见欲而不起心?既起欲心何得于欲而离?
更作是言:我兄阿育王,为诸沙门之所欺诳。(阿育王弟认为:佛诸弟子为利养故,欺诳阿育王令作功德。)
时阿育王闻弟此言,语大臣言:当作方便令得信解。大臣答言:随王教敕。
尔时,阿育王语大臣:我今欲洗入彼浴室,应脱天冠及衣服等。汝当以我服饰庄严我弟,令登王座。
是时大臣语阿育王弟:若无阿育,汝当作王。现今可试戴天冠、衣服及登王座。大臣语已,便与其弟著衣,令登王座。
时大臣即白阿育王言:王所敕使,臣已作竟。
时阿育王出观其弟,着天冠及登王座,而语之言:我今未灭,汝已作王。
阿育王便下令宫中侍卫,执诸刀剑围困其弟,而欲杀之。
时大臣白王言:此是王弟,愿王忍辱,莫起嗔心。
时阿育王答大臣言:我当忍辱,七日为限。听弟七日为王,然后杀之。在此期间,种种音乐百千婇女围绕给侍。
七日既满,王问其弟:汝七日为王,种种音乐百千婇女围绕给侍,五欲快乐不?
其弟答言:我于七日之中,唯独思惟死之将至,通夜怖畏不得安隐,有何心欲乐也?
是时阿育王语其弟言:汝于此一生中思惟死苦,虽得上妙五欲而不生爱;出家比丘思惟无量生死,云何得起烦恼耶?又复思惟三恶道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之苦、人道之生老病死等八苦、诸天虽乐坏败时苦:命终死堕之苦(诸天临终之时,因宿命通,知晓所生之处、下堕为苦:特别是如果堕入三恶道中)。如是五道(天、人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)身心,无常苦空无我。佛诸弟子常作此观,云何得起烦恼耶?沙门之志,于诸乐事都无所染,云何不得解脱也?
时阿育王以善方便教化,其弟合掌白王:我今当归依三宝(佛、法、僧)。
时阿育王以两手抱其弟而言:我不杀汝,为欲令汝信佛法故,现此方便。
时阿育王弟,以种种华香及诸音乐供养佛塔,以种种饮食供养众僧,复往鸡头摩寺,到于上座耶舍(亦译:耶奢、夜舍)所,为欲闻法。
时上座耶舍(六通大阿罗汉)以神通力,见其前世种诸善根,今已成熟,此生乃是其最后身,当得阿罗汉果,现身得入涅槃。
于是便为其说法,赞叹出家。
阿育王弟既得闻法,心生欢喜,便乐出家。即起合掌白耶舍言:我得出家受具足不?(具足:即具足戒、乃出家之人所持戒律)
耶舍答言:善男子。汝可还白阿育王听出家不。
时弟还至阿育王处,至已合掌白言:大王!今当听我出家,我于佛法欲修梵行。
王闻是语,悲泣落泪而语弟言:莫发此意。何以故?出家之人形服粗弊、乞食于人、眠卧树下…而汝从小生在王宫,哪能堪受此等饥渴寒热?可息汝心。
阿育王弟回言:我见世间生老病死、种种诸苦无有解脱,唯有佛法正路,能令解脱生死轮回,为得涅槃而求出家。
阿育王听闻更增悲泣,复语之言:汝当先习乞食,然后乃得出家。
时王后园有一大树,以草布地令住其下,给与其弟一瓦钵,令入宫乞食。
阿育王弟,便持钵入宫内。宫人见王弟来乞食,纷纷给其美食佳肴。
阿育王大嗔而语宫人言:汝等于今云何与此乞者美食佳肴?从今已去当以粗食施之,乃至以麦为饭,经宿臭坏方可施与。
时阿育王弟,得此粗恶之食,不以为恶。
阿育王见之言:汝今勿食此食,听汝出家,出家之后常来看我。
尔时,阿育王弟而自思维:若于本国出家,多有人事之扰,妨碍修道。
于是阿育王弟便远走他国,出家修道,思惟精进不久,便得阿罗汉果。
时阿育王弟便自思维:昔与王约,出家之后常来见王。我于今者应满本约。于是,便返回本国至王宫殿。
阿育王得闻其弟已经得道,心大欢喜。为其作礼如大树倒,起而合掌视之无厌,以手捧之置好座上,种种饮食自手与之。
食竟已,其弟为王说法,说法已毕,五百大臣及国人民,围绕恭送。
其弟自念:兄昔以多种方便化我,令入佛法之中。今当使彼增益信敬。
即飞身虚空,作种种神变,一切人民皆见其去。
尔时阿育王弟,离去之后遭遇大病。阿育王听闻便派御医疗治,虽治不愈,经常复发。后来发现,食酪牛乳之时,身则安隐。为了乞食更容易获得牛乳奶酪之类,阿育王弟便往牛多的旷野放牧人边而住。
尔时国中有人,信奉裸形外道,外道以裸形画像冒充如来,令人礼拜。
有佛弟子见此事已白阿育王。
阿育王听闻十分嗔恚,便下令捕杀一切外道弟子,并发布悬赏:持一颗外道人头来,给一枚金币。
尔时阿育王弟到一处养牛人家中乞食,由于病来多日,头须发爪悉皆长利,衣服弊恶无有光色。
时养牛女误认为是外道弟子,窃生是念:今此外道来入我舍。便语其夫:汝应杀此外道,取头与阿育王,必当得金。其夫闻已,即便拔刀,往斩其头。
阿育王弟,即自思惟:我之宿缘,应被砍头。见其业至,即便受死。
养牛之人,随将其头持至阿育王所,求索赏金。
阿育王见头乃是其弟,极为懊恼闷绝躄地,以水洒面久乃得苏。
又闻大臣所言:外有大量沙门不幸而被误杀。
王深触动,于是下令:停止杀戮。一切外道不得再杀。
时诸比丘心中生疑,而问尊者优波掘多(亦译:优波笈多、优波鞠多):阿育王弟,昔造何业今受此报为人所杀?
尊者答言:过去世时,有一猎师多杀群鹿。于大林中有一泉水,时此猎师于水边张施罗网,日日之中多杀诸鹿。
是时,佛未出世。有一缘觉(辟支佛)于水边食,食竟澡洗,还树下坐。
时彼群鹿闻缘觉香(辟支佛体香),不往水边来。
时猎师至,不见鹿来,即寻其迹,往辟支佛所,见已作是念言:原来是这个坐着的人令鹿不来。即便砍杀辟支佛,以斩其头。
昔猎师者,今阿育王之弟也。以此业缘,于无数年堕地狱中受诸苦报,于五百世在人道中,常被他人斩杀。今是最后果报,虽得罗汉,犹为他害。
诸比丘复问:有何因缘生于王宫而得富贵乃至得阿罗汉果?
尊者答言:先于迦葉佛法出家,乐行布施,常教檀越种种饮食供养众僧;有一佛发爪塔,以香华幡盖、种种音乐而供养之;以是业报,生于王宫而得富贵。由其信心出家,常修梵行,复发正愿;由是善因,得阿罗汉。
佛顶尊胜陀罗尼
佛顶尊胜陀罗尼,亦称尊胜咒。此陀罗尼咒,能净除一切罪业等障,能净除一切三恶道苦。
乾隆大藏经第347部《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》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开示佛顶尊胜陀罗尼(尊胜咒)的因缘。
大意如下:善住天子,在死前七日,忽闻空中有声告之,命终后将受七次畜生身,然后入地狱,从地狱出虽得人身但无双目。善住天子闻此大为惊怖,找到帝释(忉利天之主),帝释经过谛观,看到其将受生七次的畜生之身,随即前往佛所,恭敬供养,希望如来慈悲救脱。世尊在开示了前因后果之后,宣说了佛顶尊胜陀罗尼(尊胜咒)。善住天子依教诵持,满七日后,自见罪报,一切悉灭,增益寿命。
佛顶尊胜陀罗尼(尊胜咒)在唐朝时传入中国,由佛陀波利尊者,经文殊菩萨点化,从天竺带来梵文原本,与汉地高僧一同译成。
据乾隆大藏经第347部《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》记载:
此陀罗尼咒,能净除一切罪业等障,能净除一切三恶道苦,能净除一切众生十恶罪,能救一切地狱畜生饿鬼阎罗趣……若一切众生福业渐薄,应受短命残病丑陋,眇小贫贱盲聋喑哑,应堕地狱畜生受诸苦恼,闻说是陀罗尼名者,恶报消灭,便得解脱;若有众生造集恶业,十恶五逆一切罪障,若轻若重,悉皆消灭;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永离一切苦难。……若人遇大恶病受诸苦恼闻是陀罗尼咒,即得离苦罪障消灭,乃至四生众生闻此咒者,悉舍病苦离胞胎形,乘莲化生常识宿命,一切生处忆持不忘。
文殊菩萨与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
据乾隆大藏经第1470部《宋高僧传》第2卷(唐五台山佛陀波利传):
佛陀波利(意为觉护)亦称觉护尊者,北印度罽宾国人。佛陀波利出家后,信心坚固精进修行,发誓为了佛法可以舍弃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,四处参拜圣人遗迹;闻文殊菩萨在清凉山(五台山),不远千里,跋山涉水,来五台山,虔诚礼拜。(唐高宗仪凤元年:即676年)
五台山中,佛陀波利遇到一位老者。
老者问其:师何所求?
佛陀波利: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,从印度来欲求瞻礼。
老者言道:师从彼国而来,是否带了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?此土众生多造诸罪,出家之辈亦多所犯,佛顶神咒除罪秘方,若不赍经,徒来何益?纵见文殊亦何能识?师可还国取来彼经流传此土。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,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。师取经来至,弟子当示文殊居处。
佛陀波利闻已不胜喜跃,裁抑悲泪向山更礼,举头之顷不见老人,佛陀波利惊愕,倍增虔恪。
据后世记载:
佛陀波利,于永淳年间经海陆入唐,途中遇到海难,几近覆灭,佛陀波利心系使命,保护经书,等他再次醒来已身在海滩,经书没有沾湿地安放在海滩上。永淳二年,佛陀波利到达长安,将经书献给唐高宗,并受诏与日照三藏、杜行顗、地婆诃罗等译出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。谁知唐高宗认为此经神异,令赐绸三十匹与佛陀波利后,只愿供奉在宫内,未令流布民间。佛陀波利再三请求,唐高宗才将经书归还。
之后佛陀波利来到五台山附近的西明寺,与精通梵语的顺贞和尚一同重新翻译了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。译经结束后,佛陀波利出现了严重的病象,七日七夜不食不饮,第八日才痊愈,随后前往五台山。
当佛陀波利来到五台山金刚窟,看到文殊菩萨显圣在眼前,回头唤众僧入内朝圣,可再回头,山洞里便不见了菩萨的圣光。佛陀波利明了此前山中所遇的老者正是文殊菩萨的化身,现在自己使命已完成,文殊菩萨来接引他了……
Opmerking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