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百世的情缘
尊者阿难,是释迦牟尼佛的执事弟子。
在佛说法时,常侍立于佛身旁,在佛出行时,则紧随于佛身后,因此闻法甚多,堪称多闻第一。
释迦牟尼佛说过的每句话,阿难尊者都谨记无误,无有忘失。
不过世尊住世之时,阿难尊者尚未证得阿罗汉果。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56部《迦叶结经》与乾隆大藏经第1530部《大唐西域记》第9卷记载:
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,迦葉尊者召集了五百大阿罗汉,于王舍城结集法藏。尔时阿难尊者由于未获果证,而被拒之门外不得参与。阿难尊者十分无奈:自己记得世尊所说过的一切法,如今却无法将之流传后世。悲哀忧伤离去之后,阿难尊者于其夜中,为示闻解断一切结,得罗汉道(证得阿罗汉果),逮大神通,便去敲门。迦葉尊者回道:可用神通进门。于是阿难尊者便用神通,从钥匙孔进入门内。之后便由阿难尊者诵出诸经,五百大阿罗汉共同认定准确无误后合成经藏,经文之首皆冠以如是我闻四字(我即是指阿难)。
在释迦牟尼佛住世之时,摩邓女一往情深追求阿难的故事,可谓家喻户晓,广为流传。
佛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对此因缘的开示:两人往昔,曾有五百世的情缘。
根据如下佛经综合整理(不同经文中人物译名及细节等稍有差异):
乾隆大藏经第639部《摩邓女经》
乾隆大藏经第640部《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》
乾隆大藏经第641部《摩登伽经》
乾隆大藏经第642部《舍头谏经》
乾隆大藏经第442部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
一时,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,阿难尊者持钵乞食,见一女子在水边担水,阿难尊者便从女乞水。女子询问尊者名字并给水后,便一路跟在阿难尊者身后,一直走到精舍,依旧念念不舍。
回家之后,女子告诉其母(母亲名为摩邓):如果将来嫁人,我只嫁给阿难。
母亲便问:谁是阿难?
女儿便将水边相遇之事,如实以告。
次日母亲便为女儿前往询问。阿难尊者事奉佛道,自然不会答应。
在得知阿难不肯作其丈夫后,摩邓之女,伤心泪绝茶饭不思。
其母见女不饮不食,很是担心,便又外出去请阿难尊者来家中吃饭。
摩邓之女,随即大喜。
阿难尊者受请而来,其母知女心意,又对阿难尊者说道:我女儿想嫁给尊者。
阿难尊者答道:我持戒律,不复娶妻。
其母又言:我女儿若不得尊者为夫,便要自杀。
阿难尊者回道:我师如来,不得与女人共交通。
母亲无奈便语其女:阿难不肯为汝作夫,言其有经道者不得娶妻、不得与女人共交通。
摩邓之女啼哭而言:母亲不是知晓蛊道咒术么?
其母答言:天下之道,无有能过佛道。
摩邓之女:可闭门户无令得出,夜晚自当为我作夫。
其母便以蛊道咒术,束缚阿难。
至傍晚时,母亲为女布设床卧,摩邓女则喜自庄饰。
阿难不肯就卧,其母施法令地出火,语阿难言:汝若不与我女作夫,我便掷汝火中。
阿难自鄙:虽作沙门,今反被困。
正当危难之际,释迦牟尼佛请文殊菩萨持《楞严咒》前往解救阿难,破诸蛊道咒术。(此段出自乾隆大藏经第442部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据《楞严经》记载:十方如来执此咒心,降伏诸魔,制诸外道。)
次日,阿难出门乞食,摩邓女看见阿难,又跟在其身后,从头到脚百看不厌。阿难惭愧而避,摩邓女则紧随其后,不依不舍。
阿难便返回佛所,摩邓女则守在门外。阿难不出,摩邓女哭泣不止伤心离去。
尔时阿难以事白佛,佛让阿难把摩邓女呼来见之。
释迦牟尼佛问摩邓女:汝追逐阿难,欲何等索?
摩邓女答:我听闻阿难无妻,我又无夫,欲作阿难之妻。
佛告女言:阿难无发,汝有头发。若汝欲得阿难比丘以为夫者,宜应出家学其容饰。
摩邓女言:我能剃头发。
佛语女言:归报汝母,剃头发来。
摩邓女回家后,便将此事告诉母亲。
母亲一听女儿要剃头发便言:我自能将你嫁与国中尊贵大富之家,何必非要作沙门妇?
摩邓女言:我生死当为阿难作妇。
母亲泪下,即便下刀剃女头发。
摩邓女还到佛所言:我已剃头发。
佛为说法:所谓施论、戒论、生天之论……更为广说四谛要法所谓苦集灭道。
女自思维,豁然意解悟四圣谛,即于座上,得罗汉道(阿罗汉果)。所谓:生死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。
诸比丘众好奇问佛:此女与阿难有何因缘?
佛告比丘:是摩邓女,曾五百世为阿难作妇,五百世中相敬相爱……
尔时城中诸婆罗门,听闻如来度摩邓女出家为道,都很嫌弃。
在当时种姓下,摩邓女属于栴陀罗(亦译旃陀罗:所谓贱民阶层)。诸婆罗门(所谓上层阶级)纷纷议论:设作供养,请佛与四部众(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),如此贱民云何当进我等豪贵之家而受供养?
波斯匿王闻此事亦极大惊愕,即便严驾,眷属围绕,至世尊所。
佛知众会心之所念,欲解所疑,告诸比丘:汝等欲闻此比丘尼往昔缘不?
诸比丘言:唯然欲闻。
释迦牟尼佛说道:乃往过去阿僧祇劫,有王名帝胜伽(属于栴陀罗)有大智慧,自识宿命,世所为事,无不通达。帝胜伽王,有子名为师子,颜容端正,仁慈和顺,众德具瞻,见者欢喜。
师子成年之后,帝胜伽王欲为师子娶妻,听闻莲花实有一女,德貌殊胜,便前去为求婚事。
莲花实(属于婆罗门),听闻帝胜伽王为了婚事而来,瞋毒炽盛,极生忿恚,与之而言:我今身乃婆罗门姓(所谓上层阶级),豪胜尊贵更无过者;汝是栴陀罗种(所谓贱民阶层),人所轻贱甚可猥恶。今汝愚痴,不识贵贱,急可速去,谈何婚嫁?!
帝胜伽王即为说道:汝谓四姓(即种姓制度下的四种阶层),当知皆是妄想分别。譬如小孩子于路边游戏,堆积沙土以为城舍,或复名为是金、是银、是酥酪、是米麦,然本是沙土,并不会因小孩子命名,便实成为金银珍宝。汝亦如是,愚痴蔽心,起贡高想,尊贵下贱,不由汝言,即便成就。
一切众生随业善恶而受果报:所谓端正丑陋、贫贱富贵、长寿短命、愚痴智慧,如此等事从业而有。……以是因缘,诸姓平等。
帝胜伽王继续说道:今我复当更为汝说,诸姓所起,本末次第。汝闻是已,宜除贡高。
劫初之时,诸众生类悉能飞行,身有光明自然殊胜,肴膳美味自然而有,无造作者。其后福尽众事消灭,是时众生便修种植,疆界分别,生人我想。(可见:乾隆大藏经第545部《起世因本经》第10卷、乾隆大藏经第546部《起世经》第10卷)
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45部《起世因本经》与第546部《起世经》记载:
此劫之初,众生来自于光音天(色界二禅天),初来者都是化生(四生: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),自身具有光明,能飞行,无男女之分别。随着饮食此间之物,逐渐出现男女两根之相(两性器官)。根相既生,染心即起,以有染故,遂生爱欲,以欲爱故,行非梵行(行淫欲事)。随成夫妻之名,并逐渐从化生演变为胎生。同时为了避免在大庭广众之下行淫欲事,开始建造遮蔽之所(各类房屋)。饮食此间食物少者,还能保持颜貌光相;贪吃多食者则相貌转而粗劣;众生由此相貌差异,共诤优劣,随起慢心。因我慢心以及后来众生福渐薄故,自然饮食逐渐消失,乃至最后连自然粳米,也需要种植方有。因需种植,便开始彼此划定界限,而有人我之想(这些是我的、那些是你的)。
帝胜伽王继续说道:
田地多的,轻蔑余人,自言豪富,由是缘故,众皆名之为刹利种。
不乐居家,入于山林,修学禅法,奉修祠祀,咸皆谓为婆罗门种。
耕种垦植,田猎渔捕,行如此者,名为毗舍。(今译:吠舍)
劫盗贩卖,无悲忍心,如斯之等,名首陀罗。
于路游行,其车破坏,因便修治,名摩登伽。
唯为农作,名为田夫。往来市肆,名商估者。
如是分别为百千种,而其所趣实真无异,但假施设为立名字,为欲记别诸姓不同。劫初众生根本无异。是故汝今应谛观察,为法利故,为断虚妄求真实故。
后记:以今天的话说,就是各行各业(职业)本无贵贱之分;贡高轻蔑之心使然。
时莲华实闻是语已,生大欢喜,得未曾有,语帝胜伽:善哉!仁者所说诚谛。
时莲华实更问星相、吉凶、时节等事;在帝胜伽一一作答后,莲华实钦佩至极,同意嫁女。
诸婆罗门听闻莲华实要将女儿嫁给栴陀罗(贱民阶层),咸生瞋恚。
时莲华实告其言:法无二相,悉皆同等。汝等今者勿生憍慢之心。
释迦牟尼佛告诸比丘:
尔时帝胜伽王,今我身是。
尔时莲华实,今舍利弗是。
尔时师子,今阿难是也。
尔时莲华实之女,今此比丘尼(即摩邓女)是。
因于往昔曾为夫妻,情欲恩爱,爱心未息,于今未断,故今随逐。
佛说是已,波斯匿王,与会大众,欢喜奉行,作礼而去。
Commentaires